柴油机如何随潮而进
《汽车观察》记者:王东升 摄影记者:刘姜
在市场中,一款新车型的生命力可能远远及不上一款成熟的柴油机,因为后者可能在市场中“流行”几十年,而前者却可能推出一两年就会被市场潮流所淹没以至于被人们所遗忘。今天的中国市场,当乘用车发动机迷信进口产品、商用车发动机崇尚大马力的潮流中,这种历史逻辑能否再次重演?一直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国产柴油机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技术进步之路?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柴油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干锦。
汽车观察:柴油机市场这几年都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和新需求,柴油机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陈干锦:发动机产品升级换代日益缩短,过去那种凭借一款产品走天下的局面今天可能行不通了。如果产品和服务做不好,企业就会走向没落。新发展和新变化导致发动机市场的要求已越来越聚焦到适配性、经济性、高可靠性和符合环保法规上,而且,发动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选择发动机的余地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无疑都对发动机供应商注入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市场竞争已经悄悄从单纯的产品层面上的竞争向更高层面的竞争进化,比如服务、品牌等。柴油机企业要想壮大、发展,必须在不断改进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新形势研发新产品,需要做好市场工作尤其是售后服务工作,进而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品牌。
汽车观察:玉柴超过锡柴,潍柴又超过玉柴,这是不是说明柴油发动机功率越大越好、越有竞争力?
陈干锦:也许这一观点在过去看似正确并且也很有市场,但是,那是在特殊的市场环境情况下才出现的。事实上,最经济而且匹配性最好的柴油机才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也最具竞争力,当然,现在要加上节能环保这一点。其实,过去大功率的柴油机受追捧只是这种规律的一种畸形发展。过去,运输车辆的超载现象十分严重,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对大功率柴油机的偏好。但是,超载的车辆匹配性肯定不好,对司机、车辆以及道路设施的损害都很大,这种局面一定要改变。现在,许多地方都开始实施计重收费治超了,这样一来,片面追求大功率的现象就会改变。
汽车观察:一款柴油机从开发到成熟,周期较长,投入也很大,这与整车有不少区别。那么柴油机该如何处理新品开发和持续改进的关系?
陈干锦:一款柴油机走向成熟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投入的资金和人力都很大,而开发一款新产品的投入更大。这几年,上柴的快速增长与上柴的产品竞争力密不可分。中国引进外国的技术,好多都是几十年前引进的,而且国外的技术和需求和国内有很大不同,技术引进时就需要针对中国实情做二次研发。如果是早期引进的产品那就需要进行大改甚至淘汰重新研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们更多的功课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和其他零部件技术和整车技术是一致的。
至于如何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做改进或研发,我们首先要明白市场需要什么。现在,用户最关注的是柴油机产品的动力适配性、经济可靠性和环保节能性,也是他们的选择标准。上柴近年来在高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技术性能开发及质量改进上不断有新的拓展,尤其是近二年来,我们引进了国外有实力的柴油机专家,集聚了一批国内柴油机研制的顶尖人才并与国外精英合作,对114系列柴油机、121系列柴油机进行了潜心研究和开发,从而使我们的产品覆盖领域不断扩大,性能更加优异,特点优势越来越明显。
比如上柴114系列柴油机,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了世界能源紧缺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把排放性能和油耗作为最注重的技术指标。经过全面的性能优化和改进,虽然外观没什么大的变化,其实它已经根据中国的市场做了很多改进,从最初引进的6C产品再拓展到6CL产品,现在又发展到拥有高压共轨技术的欧III114。
汽车观察:能源和环境压力为柴油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柴油机企业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些市场新变化所带来的需求?
陈干锦:我们知道柴油机的节油性能很好,在全球能源紧张的今天,研发节油性能好的柴油机和使用新能源的柴油机无疑可以很好的缓解能源压力。面对这些新需求和机遇,上柴开发出可直接达到欧Ⅲ水平的天然气发动机产品——上柴琅驰CNG发动机。在新能源柴油机的研制当中,上柴还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的“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并且率先进行了我国第一台二甲醚燃料发动机的开发研制。上柴自行设计制造的二甲醚发动机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成果验收,今年将首批用到上海公交车上。
汽车观察:听说上柴首推行业内“家电式服务”,这是不是柴油机市场竞争升级的一种表现?上柴又如何将这一新的举措切实执行下去而不是噱头呢?
陈干锦:家电行业是与国际接轨最快的行业,家电式服务也是被众多消费者普遍认同的最到位的服务。从产品到服务再到品牌是竞争的升级,上柴推出“家电式服务”,是为了以家电行业为标杆,吸收了家电式服务许多好的做法,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整个过程中为用户提供 “最细心的服务,最悉心的关爱”。
为了切实做到这一点,我们加强了配套力量,新增30位配套工程师到市场不厌其烦地满足用户的多种特殊要求;我们建立蹲点质保制度,同时打造30家“首席2S商”;我们延长一些工程机械产品的三包期;我们严格执行服务纪律和服务准则;我们确保多买上柴机器的客户的配件有保障、价格有优惠、服务更贴心;通过各种形式免费向客户送培训,帮助他们用好、维护好发动机;我们建立智能化的客户跟踪系统和呼叫中心,保证与客户亲情不断;我们再建1000个乡级配件供应站,使用户买上柴配件越来越方便;我们开辟以旧换新业务,帮助用户超值、节约使用柴油机。这些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也是用户最需要的。
段建军:向对手学习
《汽车观察》记者:温洪波
刚刚走马上任南京菲亚特商务总监1个月时间的段建军向记者展示了菲亚特在2007上海车展的大手笔。亚洲“首演”的Linea、继日内瓦车展首次亮相后全球路演第一站——上海车展的全新Bravo、2005年9月上市以来成就了菲亚特全球复兴重任的Grande Punto以及旨在强化Grande Punto车型对运动、年轻的品牌定位的Grande Punto Abarth S2000。曾在南京菲亚特成立初期迅速建立了一批高质量4S经销商队伍的段建军,凭借6年菲亚特售后服务的经历,对市场有着足够贴近消费者的把握,有人称,这有可能成为南京菲亚特中国市场转机的一个关键点。
全球同步
白白错失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并不多见,此前走马灯似的南京菲亚特领导人,给人印象总是找不到中国市场的感觉,种种导致如此失败的原因似乎一点点在消逝。段建军承认,车型单一是南京菲亚特失利中国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车型单一的背后,一方面被认为是中方和意方多处观点和看法的不能达成共识,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则是菲亚特总部自身的问题,如今的境况是,靠Grande Punto一款产品,菲亚特实现了全球的复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简单归因车型单一并不能站住脚。中国市场上靠一款车型赢得市场的也大有人在,广本雅阁一枝独秀支撑广本数年,夏利车型也是多年而常胜不衰。
但显然历史的成功也不能主宰现在和未来,广本已在做战略规划,不管是加快本土化品牌的进程还是每年推出一款新车型的承诺,无不显示增加适合本土车型的重要性。而此次上海车展,南京菲亚特除了原有的派力奥、周末风、西耶那和2006年刚刚上市的派朗之外又带来了其最新的几款新车,菲亚特集团汽车股份公司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韩同安表示:“菲亚特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投资中国,包括向中国引进最新、最成功的车型。此次上海车展上展示的Linea、全新Bravo以及Grande Punto这些代表菲亚特最新科技和方向的车型,都将尽快引入中国。”
虽然相比于1999年广本第一个引入全球同步生产的概念,南京菲亚特已经晚了8年,但是意识的觉醒往往伴随而来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不同。
知己知彼
而事实上,中国的消费群体有时有超出外国人想象的需求,有些配置,像空调、电动后车窗等在国外可能不必配备的装置在中国却成为很普遍的需求。对此,相关人士介绍,南京菲亚特在考虑引进新车型的同时,把它的几个竞争对手的车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虽然还没有排定几款车量产的次序,但是,显然段建军已经捕捉到下一步市场制胜的关键,用他的话说,消费者看重的是“配置性价比”。
从上海车展菲亚特展出的几款车型来看,Grande Punto、Linea、Bravo的马力分别是95、120和150,“150马力”,这对于1.4升排量的发动机来说,似乎是很难想象的动力,直观地讲,一方面1.4升的排气量在保证环保的情况下却让消费者有更好的驾乘感,同时社会收获的是节约了能源。而蓝牙技术、后备箱电源插座等在国内同级别车型几乎没有的配置在填补了一项市场空白的基础上也引领了一个消费群体时尚、前卫的消费感受,这都将成为南京菲亚特产品未来的竞争优势,然而,消费者将愿意花多少钱为这些优势配置买单,这是南京菲亚特眼下的一个现实考题。
定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此前,南京菲亚特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价格的因素。业内人士建议,华晨骏捷的成功值得借鉴和研究,南京菲亚特完全可以用某一款产品的牺牲利润,换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因为菲亚特在中国的缺欠还包括品牌,即使有“世界家轿王”的称号,在中国没有树立起这个高端的品牌形象之前,急于赢得利润是不明智的,牺牲一点利益,待到消费者逐渐认知这个品牌,并持续不断地塑造高端家庭轿车的形象之后,再推出高利润的产品,被认为是合适之举。
像Linea的内饰还被蒙着面纱一样,上任一个月,谦逊而务实的段建军也正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首先要向竞争对手学习”,反映的也许不只是一种心态,“态度决定一切”这将可能带来的或许是一场真正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