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这几年国内的汽车企业要和新能源较上劲了。”这是一位资深汽车人士对近期各家汽车企业上马新能源汽车的感慨。
近期以来,新能源技术成为国际汽车巨头争夺的焦点。本田表示将把混合动力的思域放在国内生产,雷克萨斯在国内投放了RX400h后,也将引进GS450h和LS600h混合动力车型。然而,当这些国际汽车巨头在谋划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版图时,突然发现,在新能源时代,他们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中国本土的强劲对手。
本土车企迈入新能源时代
长安的CV9、杰勋混合动力版,奇瑞的A5、东方之子燃料电池动力车,海马的H12电动车、华普海域甲醇动力轿车和海尚油电混合动力车,力帆520混合动力车……一时间国产环保车型如雨后春笋,纷纷崭露头角。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技术的快速推广,无疑会加速国内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和认可。
政府将规范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了相关规范政策的出台。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对准入企业设下了多达15道门槛,并实行苛刻的一项否决制。
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负责人指出,政府有必要制定规则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生产准入要求,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技术水平以及质量保证方面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借新能源强化自主形象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新能源热在国内车企中的盛行,实际上是“后自主时代”的产物。随着政府对汽车行业准入的限制,民企造车的热潮正逐渐褪去。而在新车型的自主研发上,国内的企业始终摆脱不了模仿、抄袭的影子。在国家自主创新的号召下,力推新能源无疑是他们实现自主的最佳途径之一。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如今的新能源热不免让人感觉到有些“表面繁荣”。细看一下,国内车企在新能源的开发上,主要集中在混合动力、柴油和电动车上等这些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上,而在一些更新的能源开发上并没有太多表现。混合动力是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技术,量产车的大规模投放已经使它显得更加完善;柴油技术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排放;电动自行车的普及无疑为电动汽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电池的更长效、更轻便仍然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此看来,新能源汽车固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真正实现突破创新,才是国内车企发展新能源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