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戴-克宣布将子公司克莱斯勒集团80.1%的股权出售给私人资本运营商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价格为74亿美元。尽管真正的拆伙将在今年秋天的董事会后正式执行,但冲击波几乎是当天就波及到戴-克格外重视的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的各个项目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否会退出,是否
会有新伙伴加入,这给人们留下无数想象空间。
克莱斯勒会退出BBDC吗?
在听到克莱斯勒和戴姆勒分手的消息后,克莱斯勒(中国)销售公司总裁兼CEO艾思孟表示:“没有任何理由表明这次股权变化会对中国市场产生影响。”他说:“目前在产的克莱斯勒300C和即将引入的赛百灵仍会在北京奔驰生产。”据悉,从去年克莱斯勒300C投产至今,平均月销量是1300多辆,这是一个令克莱斯勒感到满意的成绩。不过艾思孟的前半句话不算客观,记者采访了几位BBDC内部人士,他们均认为股权变化当然会影响中国市场。
这几日已经有分析人士抛出了这样的假设:获得自由的克莱斯勒会重新梳理在中国的业务,退出BBDC,另谋合作伙伴成为一种可能。不能忽略,克莱斯勒过去在北京奔驰里面人微言轻,已逐渐被边缘化。北京奔驰是戴-克与北汽控股于2005年正式成立的合资公司,在生产国产奔驰前,克莱斯勒过去在中国的发展被认为是“不理想的”,后来成立BBDC追加的投资也是来自奔驰,德国人在BBDC的话语权比美国人多得多。克莱斯勒被出售后,克莱斯勒品牌的车将无法继续在北京奔驰以合资形式生产,只能以代工形式来生产,首先是生产方面将变得尴尬,另外获得自由的克莱斯勒手上拥有自己丰富的品牌资源,如果继续和北汽合作,他们也会要求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话语权,并建立更有利的利益机制。矛盾的是,戴姆勒也表明了今后将专注发展奔驰业务,BBDC作为国产奔驰的生产基地,对于戴姆勒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能在话语权和利益分割上退让,改变过去在BBDC中的决定性位置,与克莱斯勒平起平坐吗?
北汽控股内部人士有这样的观点:“北京奔驰需要克莱斯勒,尽管在戴-克出售克莱斯勒这一问题上我们无法左右,但对克莱斯勒今后在北京奔驰内的发展,我们还是有发言权的。既然此前双方合作非常成功,那为什么不继续保持下去?”其实不难理解,作为北汽控股,能够对奔驰和克莱斯勒左拥右抱当然是最好,况且如果失去克莱斯勒,BBDC只生产高端品牌奔驰,那么按照国产奔驰目前年销量,仅占整个BBDC的1/4,离未来北京奔驰10万辆的产能目标,相距甚远。
克莱斯勒未来在中国版图
SUV
过去在已经合作了20年的北京吉普公司生产JEEP品牌,现在BBDC生产克莱斯勒的SUV,并利用BBDC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未来这种生产应该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新的SUV车型不一定会继续投放在BBDC。克莱斯勒今明两年会引进5款JEEP车型。
300C和赛百灵
300C已经在BBDC投产上市,并有不俗销量,这款车改变生产地的可能性不大,克莱斯勒方面亦表示赛百灵将继续在BBDC推出。
道奇品牌
2007年已经确定落户东南生产,克莱斯勒还将于东南合作建立道奇新网络。到今年年底,东南汽车生产的克莱斯勒旗下道奇品牌MINIVAN就会上市。在明年年初,还会以进口方式引进道奇Caliber和另外一款车型。到2009年还会有一款道奇新车加入。与东南汽车的合作是以技术转让方式进行的,今后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
小型车
2007年克莱斯勒和奇瑞签订了小型车代工项目,目前在继续推进,奇瑞生产的克莱斯勒还将出口欧美。克莱斯勒新的全球合作伙伴,看来已经包括了奇瑞,未来这种合作也可能深化。奇瑞目前尚未与任何企业进行合资。
东南、奇瑞还是新伙伴?
日前有外电报道,脱离戴-克后的克莱斯勒意外获得众多金融机构的支持。美国和加拿大的7家银行机构已同意为克莱斯勒筹资620亿美元,以帮助其重组债务和资本。
对于克莱斯勒来说,利用这次机会,在中国打个翻身仗,也算得上是因祸得福。从今年开始,克莱斯勒已经在中国全面开花,艾思孟表示:“今年2月份我们引进了克莱斯勒PT漫步者,随后又把道奇品牌正式引入中国。从长远来看我们会继续引入更多的产品。”
克莱斯勒在中国的合作除了BBDC还有东南和奇瑞,其中与东南汽车的合作是以技术转让方式进行的,到今年年底,东南汽车生产的克莱斯勒旗下道奇品牌MPVMINIVAN就会上市,今后还会不断推出道奇品牌及商用车型。
与此同时,克莱斯勒与奇瑞的小型车代工项目也在继续,目前克莱斯勒将由奇瑞代工生产小型车并出口欧美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奇瑞作为自主品牌生力军,并且已经在国内汽车业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相信对克莱斯勒也产生了不小吸引力。
即将入主克莱斯勒管理层的关键人物沃尔夫冈·贝翰德认为克莱斯勒的中国战略应该作出调整,应由分散型转向集中型,尤其向好的合作方面集中。这意味着被出售的克莱斯勒肯定会有动作,脱离戴-克,克莱斯勒在中国的合资名额,将会给谁?如果不和北汽组建新合资公司,那么和东南、奇瑞的合作是否还会继续深化?克莱斯勒是否会借这个合资名额寻找新伙伴,将目前在中国的战略从进口、技术转让和代工变成深度合作?这恐怕是近一年中国汽车业最期待解答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