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国国产轿车销量继续强劲增长,较上年同期增长26.3%,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2007年轿车销量有望超过450万辆。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处在高速运行中的中国汽车业看上去很美,不过年销量处于全球“坐二望一”位置的中国汽车业依然脆弱,在世界汽车舞台上仍然扮演着大而不强的“二流角色”,在漂亮数据背后存在着八大隐忧。
产能过剩
中国汽车行业最为头疼的事情仍然是产能过剩。据国家发改委披露,我国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现在汽车、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热,表面看是局部问题,但它带动了钢材、水泥等行业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经济的整体过热,这样的增长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成本上升
在价格持续下降的环境下,汽车企业要确保利润不断增长,必然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尽管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还是有约四成的汽车厂家出现亏损。汽车业的供求矛盾在未来不是缓解而是加剧,多年孕育的产能势必将整个行业拉到利润更小的空间。原材料上涨状况在未来也没有大幅回落的迹象。
质量下降
汽车行业竞争日趋规模化,销售利润率快速减少。有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而采取降低汽车配置等方式压缩成本,结果导致汽车质量“缩水”问题突出,大大增加了汽车的故障率和危险性,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模仿”怪圈
从吉利、奇瑞、双环到现在的长城等,似乎这些自主汽车品牌是伴随着知识产权纠纷成长起来的。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国内车企一再被国际厂商指责抄袭,反映了国内汽车自主设计工业的疲软和无力。
规模劣势
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百万辆的汽车集团只有一汽和上汽两家,还有大批中国车企年产销量不足万辆。而丰田汽车一家销量就超过800万辆。如此之大的差距,使得中国汽车企业在发挥规模效应方面处于绝对劣势。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如何将规模做大是中国车企优先考虑的问题。
品牌失衡
4月份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虽已占总销量的28.2%,但大多数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超过85%的销量单车价格在10万元以下。自主品牌轿车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集中在排量1.6L以下的A00级和A0级轿车细分市场,在A级车以上市场份额不到10%。市场份额分布的严重失衡,将大大影响自主品牌轿车的盈利能力。
营销同质
相对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营销模式、营销内容及竞争手段的同质化仍然是制约我国汽车流通领域健康发展的障碍。从市场终端销售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骨干经销商面临着沉重的资金压力,显然和厂家压库有关。
诚信危机
目前汽车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诚信危机,包括厂商诚信、信息诚信、价格诚信、服务诚信等方面,无序、过度竞争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汽车流通领域的信任度。“三包”政策至今尚未出台,维权纠纷越来越多。
总之,尽管我国汽车工业超常发展,但汽车业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并未真正改变,高增长、高发展可能掩盖我国汽车业过热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性过剩等诸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影响中国汽车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致命伤,将越来越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