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美国汽车文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你选择什么样的汽车,也许正反映了你对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信心……
厦门大学美国城市史博士 姬康
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本身并没有能力产生文化,其文化内涵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发展被人们所赋予,汽车只是汽车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
美国平均每个家庭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96辆,加州的汽车数量甚至超过了该州人口总数。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在一部美国出品的电影中没有汽车出现,就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汽车在美国电影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外形俊朗的男主角身边总有一辆与之相配的爱车,这些基本配置是:智商180、情商250、能力270,外加一部外形300的酷车,使他们对女性的杀伤力达到100%。
就美国的类型片而言,以汽车本身作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如史泰隆的《生死极速》和近来风头正劲的《汽车总动员》、《疯狂金龟车》等,它们的主题无非是叛逆、成长和传承。当然其中最为人知的当属《速度与激情》系列,这部典型的汽车题材电影街头风格十足,充满了张扬的个性,纯净的雄性魅力、强劲的引擎轰鸣和现代版的“捉放曹”, 肆无忌惮地宣泄着男性对机械力量的顶礼膜拜,无不刺激着人们的肾上腺素不断分泌,生命里不再有不能承受之轻。
与非主流的汽车题材相比,汽车更适合做配角,尤其是在警匪片中,只是主题中去掉了许多说教。在这些弘扬英雄主义的影片中,汽车是决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汽车,我们的英雄如何救美?如何凸显他们正义凛然的宽广胸怀,让美女死心塌地?与当今日趋精致、小品般的香港警匪片相比,没有宏大的汽车追逐场面就构不成美国的警匪片。《绝地战警》中惊世骇俗的汽车追逐场面的壮观,《偷天换日》中的mini cooper在下水道中躲闪腾挪的精巧,让人怀疑美国每年生产几百万部汽车的目的就是为了毁坏它们,男主角只要坐进汽车就变成了“破坏之王”。汽车在影像中往往成为男性的图腾,在警匪片中能够从满是弹孔、伤痕累累的汽车中走下的才是真正的百战英雄。
汽车在科幻电影中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中的“七宗最”丝毫不逊色于警匪片中的枪林弹雨:最富想像力的肯定是《我,机器人》中威尔·史密斯的无轮奥迪RXQ;最有环保色彩的一定是《回到未来》中以垃圾为燃料的时空穿梭车;最酷的一定是《蝙蝠侠》中那部有蝙蝠尾翼和鲨鱼腮裂的蝙蝠车;最没品位的一定是《第五元素》中布鲁斯·韦利斯的飞行器——更像是没有轮子的纽约出租车;结局最凄惨的当属《骇客帝国》中尼奥那身中1500余发子弹的凯迪拉克CTS;最没有创意的应该是史泰隆的《时空战警》中那部彩喷过的捷达;功能最差的应该是《黑超特警》中的那部“变身”之后充其量只能飞檐走壁的汽车。
虽然这些科幻片中的“七宗最”让人匪夷所思,但一般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影子,它们充分表现了美国人的汽车想像力和审美取向。这些汽车使美国英雄们可以从荒凉的西部平原的马背上来到都市水泥丛林中,继续演绎惩恶扬善的成人童话。
在更为商业化的恐怖片中,汽车的外在形式已经无足轻重,汽车完全成为某些套路式桥段的附属品。针对美国人对汽车的依赖,恐怖片中,歇斯底里的女主角的汽车后排总是藏着反派,即使后排没人,当怪兽冲过来时,汽车也会出现故障,不过不用担心,总会有奇迹发生,她总能在危急时刻找到一辆没有锁门的汽车,上车也不用担心,钥匙总在头上的遮阳板里。这些模式化的情节不断地被拙劣地模仿,而且总能使电影院中的低能观众发出一阵阵尖叫。
当然,由于影片类型的关系,在剧情片和文艺片中,汽车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深刻,往往作为一个影视叙述的道具或故事发生的空间场景,但有些经典场景也会让人们记忆犹新。《毕业生》中达斯汀·霍夫曼的经典台词——“90%的美国人的第一次性行为发生在福特车中”伴随着The Sound of Silence与上世纪60年代的叛逆一起留在人们心中;《我心狂野》的凯奇,站在滚滚车流中对劳拉·邓恩浅吟低唱猫王的Love Me Tender时,相信全球无数男女都被这份终极浪漫所融化;《美国丽人》中的父亲住在安静的郊区,拥有一部省油的日本车和一部马力强大的越野车,过着看似平静和中规中矩的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在这些影片中,汽车具有坚硬的外表、硬朗的线条和强大的动力等表征,但是其内部空间狭小阴暗(敞篷车除外),因此,汽车成为文艺片导演们诠释当代人心态的一个重要工具。在他们的摄影机下,汽车是男人的铠甲,他们更像是披着硬壳的软体动物,只有坚硬的外表。脆弱的男人们在片中更多的时间花在汽车内愤怒地敲打方向盘、颓然地在后排吸烟(毒)或是无助地哭泣,此时的汽车成了他们的保护层,使他们看上去像是一群生活在胶囊里的人。
相比之下,另一种空间开放的机械交通工具——摩托车,则显得幼稚了很多,只能作为一种汽车的拙劣的替代品,只有在60年代的马龙·白兰度(《飞车党》)和亨利·方达(《逍遥骑士》)的影片中找到他们男孩式的破坏,而不是男人的发泄。
美国电影中的汽车与19世纪西部的马一样,代表了美国人开拓进取、变动不羁的精神。汽车是影视中的道具,但作为电影语言的物质承载工具,我们无权对电影中的汽车的文化意义进行无限放大,它们只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组成部分。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精确地反映社会文化,影像中的汽车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如今,中国的汽车文化正经历着本土化前的阵痛,我们一边不断地反思与否定作为世界汽车文化源头的美国汽车文化,一边贪婪地吞咽着好莱坞电影中量产的各种汽车元素,却找不到自己车厢的钥匙。美国的汽车文化,决不是汽车文化的终极形态或完美形式,它是建立在美国百年汽车发展的基础上,是靠一代又一代汽车人的积累完成的独特体系,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每辆汽车上都在发生着故事,故事的结局是善恶到头终有报、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团圆喜剧?还是世事纷乱一团麻、人间一觉黄粱梦的魔幻剧?抑或是昏天暗地、永无尽头的模式审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你选择什么样的汽车,也许正反映了你对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