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人物访谈

[口述历史]陈祖涛:汽车产业不要怕过剩

  这位中国汽车前辈对《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口述历史,逐个评点热闹非凡的本土汽车公司,感觉中国汽车工业的前途很光明

  编者按:

  陈祖涛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前辈。1928年1月,他出生在湖北省汉阳县蔡甸高至山,其父亲为原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

和当时许多革命后代一样,11岁的陈祖涛于1939年从延安被送往苏联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莫斯科鲍曼最高技术学院机械系。

  1951年2月,因急于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在苏联生活了12年的陈祖涛提前4个月从大学毕业。回到中国后,周总理问他:“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工作?”他回答说:“我在苏联学的是机械,主攻方向是汽车,回国想搞汽车。”周总理说:“那好极了,你再回苏联去,我国正在和苏联洽谈建设第一汽车厂,你就以第一汽车厂代表的身份去参加他们的谈判,顺便再到苏联的汽车厂去实习。”

  1951年9月,陈祖涛再次回到苏联,成为一汽的第一名职工,从此开始汽车生涯。1965年,国家决定组建二汽,他作为当时五人筹备小组的成员,在饶斌的统率下,来到二汽任总工程师。

  1981年,陈祖涛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筹备人,1982年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1985年出任总经理,为改变中国汽车业单一生产中型货车的局面,实现以轿车为主的生产体系多方奔走。1988年,60岁的陈祖涛退休, 口述历史《我的汽车生涯》。

  我年纪大了,但是对汽车工业仍然很关心。现在中国有种舆论,说合资道路走错了,用市场换技术这个路子走得不对,再极端一点,就是说合资耽误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我认为这种观点太偏激。

  从我搞汽车工业的第一天起,我们的汽车工业全部靠自己,靠外国是不可能的事。一汽是从苏联搬过来的,二汽(东风)是我们自己建的,从产品到工厂到装备工厂再到生产,全都是自己搞的。

  搞起来后,我再一看,咱们这个汽车比较落后,不是比较落后,是很落后。后来,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和拿来主义,于是,我们给跨国公司一部分市场,把它们的技术引进来搞合资,股比是50对50,这条路子就越走越宽。

  在汽车工业第一阶段,也就是到1982年,我们的汽车产量为20万辆,主要是商用车,小轿车还没有,达到这个产量,我们差不多用了20多年,但是有些人却说太多了,国家的运量大过运力,也就是说,你生产出来那么多汽车,国家却没有那么多的运输物资,说要减产,我对他们的提法很有意见。

  你想想,如果按他们说的路子走,关起门来搞汽车,还能搞到现在的700万辆吗?根本就不可想像,再走40、50年也不可想像。

  北京汽车很遗憾

  1962年,我曾经希望北京建一个大的小轿车厂,当时张健民还是经委主任,我和经委系统的人一起选择厂址,就在现在的怀柔,准备上产能30万辆的小轿车厂。但是,1962年中国汽车工业还起步不久,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汽车总产值在全国汽车工业里排第三位,也就是一汽、二汽、北汽,而北京汽车工业的主要特点就是专业化:北齿生产齿轮,北内生产发动机,北旅生产旅行车,北摩生产摩托车。

  有些事情,北京现在的领导听了会很不高兴。1985年,我是中汽总公司负责人,我还是想在北京搞一个大汽车厂,什么车型都能生产。我就把张健民(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叫上,找到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让它与北京汽车合资,建一个年产30万辆的汽车厂。

  这个30万辆,在那个时候可不得了,因为国内合资企业还不多。但如果就只有北京汽车一家来合资,还承担不了这个任务。于是,我们就让兵器部、航天部、中汽公司和北京汽车公司四家联合起来,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我是组长,与通用汽车全球副总裁进行谈判。通用建议我们从发动机开始合作,并为我们提供一款自动化很高的2.0发动机。我们由北内厂长黄自新带队,从美国把这套发动机生产设备买了下来,我也跟着去了,至今,这条生产线还在北内。

  结果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北京没上这个项目。后来,我找到陈希同(时任北京市市长),找到张鹏(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找到段君毅(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北京市的领导都找遍了,他们也都同意这个方案,但项目还是打了水漂。

  一直到最近两年,北京才上了现代项目,最近又弄了奔驰项目。你看这是多少年?耽误了差不多20年啊!北京汽车工业也从原来的第三位,经过一段时间落到第十几位。我只能说,北京汽车工业很遗憾。

  要说现在的北京汽车工业,就只能看竞争态势了。韩国的汽车工业虽然比我们的发展晚了整整20年,但他们咬紧牙关,团结起来搞汽车,把日本的技术拿过来自己做,这个民族的力量不容小视,他们是后起之秀。

  我认为,它(韩国现代)到中国来是要赚钱的,他是不会把技术给中国人的。现在不只是汽车,还有零部件业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你看他们在顺义弄了一大块面积,把韩国给北京现代配套的零部件全搬过来了。

  前几天,徐和谊(北汽控股董事长)发表了一个讲话,他说他想先把北京汽车零部件做起来,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北京汽车就要看徐和谊怎么做。

  南汽应该迎头赶上

  我跟南京汽车厂接触的时间较长。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刚开始仿照嘎斯51,但是他们的水平根本就不行,尽管那时南汽在全国几百个汽车修配厂中是比较冒尖的。我们在全国选择了四家厂,一个是南京,一个是济南,一个是北京,还有一个是上海,将它们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级的汽车基地来发展。从那以后,南汽就在国家排上号了,其他的连号都没排上。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们开始搞合资,首先引进依维柯,同时还引进外国技术,改造他们的汽车——这条路走得完全正确,但是有一半,他们没有走对。

  不过,我也很担心,他们现在搞名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南汽人很有胆量,现在把黄小平(原南汽集团董事长)换了,我觉得换了也可以,因为他在南汽干了几十年,再干下去也没那么多冲力。

  我认为南汽这几年的发展不理想。它当时在国内排名前五位,现在则到了前十二位,后来的很多企业都把它超过了。南汽有很光荣的历史,应该迎头赶上才对。

  听说他们也正在努力,像买罗孚,整顿南京菲亚特等。但是,谈何容易啊!这不像10年20年前的事,现在的竞争对手可是了不得。你整顿我很赞成,但人家也不是只吃老底,他也在往前走,所以南汽应该下狠心,不下狠心是赶不上的。中国市场的竞争,现在是激烈得不得了。全世界的大公司都进来了,我们的汽车工业基本上已经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南汽落后这么多,你要追上,要进入前十名要费很大的功夫。

  不过,王浩良(现任南汽集团董事长)还是比较有名气,我希望他能够把南汽带好。南汽的基础好,它现在就是要下功夫,要尽全力竞争。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在搞二汽的时候,就有一个设想,准备沿着长江成立长江公司,让二汽和南京合并。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南汽产值排名前几位时,上海想跟南汽合并,成立股份公司,后来,上汽发展壮大后,南汽又想跟上汽合并,但是到了最后,都没有成功。

  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中国的“诸侯经济”啊,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如此。

  现在一汽的100万辆算个啥?你上海有个通用或者大众,还加上别的,也就是七八十万辆,算个啥?中国汽车工业要整合,要真正能够在世界上站住脚,应该要年产300万辆、400万辆,要整合成大的汽车集团。这个整合,不一定就非得要一汽带头,要二汽带头,要上汽带头。我看不一定,老厂有老厂的包袱。中国汽车应该逐步形成几个,比如说三到五个大头。现在中国汽车就没什么大头,就是些小头。南汽现在应该有危机感,要么和大头合起来,以股份参加,要么自己整合。

  至于说江淮汽车,我在位时,它还只是南汽的联营公司,属于配套厂。发展到今天也不错。但是,再往前走,他也会面临很多问题。我刚才说了,要年产300万辆、400万辆才能站住脚,它现在年产多少万辆?

  一汽二汽,我不评论

  关于一汽二汽的事情,我不评论,因为我是从里面出来的人。像一汽竺延风,有人说他胆太大。我看这小伙子不错,他父亲是我们一汽第一代搞汽车的,叫竺培耀,是个中层干部,他母亲叫纪良红,在我手下工作了20年。一汽是个特大型企业,我只希望他们能搞得更好,但我不能评论它。

  大家都说,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我很赞成。就我所知,现在全国汽车行业里,从一汽出去的人最多。像徐和谊原来的几个副老总,都是从一汽出来的,再比如说北汽福田王金玉那里,有很多都是一汽的人。一汽的人到处都有,为什么?他们搞汽车很有经验,也都愿意为汽车业奋斗。

  还有,当时为筹备二汽,我们成立了五个人的领导小组,现在在世的就只剩我和李之政,其他管技术的三个人都去世了。如果我加入评论,他们现在的这批人(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肯定会有意见,我不能说你苗圩(原东风汽车总经理)怎么怎么干,你徐平(现东风汽车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怎么怎么干,苗圩提升了,但是徐平还在,他下面的人我都不认识了,但我相信,他们走他们的路,总会走下去的。他们都是按照现在的概念往前走,所以我不干涉这些事。

  中国汽车工业里的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罢,我都不好评论。怎么回头来说他们?说好的我不怎么愿意说,说孬的我更不愿意说,我只是在我的书里写了很多观点,你们可以自己看。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开发,如一汽、奇瑞长安等,不过,我认为,自主开发不能百分之百自己搞,我们还要利用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要学会用别人的资源。所以,我主张开发要利用两个资源,一个是国外资源,一个是国内资源。

  除了泛亚,现在大众也开始干了。大众是第一个到中国来的,它1984年进入中国,以后很长时间里都是销售,不搞开发。后来,通用来了,带来了泛亚,逼着它搞开发。

  在国内,有很多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比如说一汽,它的技术中心就很不错。我们在任时,给了它很多优惠条件,我们建立的一个汽车产品设计研究院给它了,我们在海南岛建的一个试车厂也给它了。现在这些设备都派上了用场。

  还有上汽,它不是盲目地把罗孚都给买下来,而是把技术平台买了过来,现在它自己开始生产荣威。我觉得胡茂元跟陈虹就做得很好。虽然在双龙方面出了点问题。但任何一个工厂都会碰到钉子,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之所以给双龙赔了那么多钱,就像我前面说的,韩国人很厉害。不过,这个很自然,碰几个钉子就会聪明起来。

  如果实在不行,上汽可以学会取舍。胡茂元很聪明,尤其是他下面更年轻的陈虹,他们会去判断,不需要我们这些老人来判断。

  目录变成腐败的温床

  我跟李书福打交道的次数很多。前几天还到他的吉利大学去过。他进入中国汽车业时我还给他参谋过。那是1998年吧,我在上海开会,他专门派了辆车接我去浙江看工厂。

  李书福是靠空调和摩托车起家,积累了一笔钱。他跟我说,他想造汽车,但是没有目录,因为国家不给。他去找计委,一大早,人家还没上班,他就去了,但人不熟,他就跟给计委扫地的人搭话,但计委还是不给他目录。他人也比较灵活,就买了重庆的一个劳改厂,这个厂有目录,李书福就把目录给买了。

  有了目录后,他就开始生产。我去的时候,给他提了两个建议。我对他说,你要真正把汽车业搞好,重点就要抓质量,质量都搞不好,人家是不会买你的,这是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以后我多次见到他,我说你要自己开发,要造最便宜的车,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外国叫国民车。你看他的车,五万块钱一辆,顶多就六万块钱一辆,他是在往这个方向走。现在长安、奇瑞也在造轿车,至于李书福能否竞争过别人,我不清楚。

  奇瑞还没目录时,它的书记詹夏来请我去,我一看,哎哟,这个厂搞得很好啊。尹同耀跟我说,他在一汽-大众干了8年,一汽退下来的很多老同志跟他去了不少。他是很有思想的一个人,也有经验,就是苦于没有目录,上不了牌子。他就问我怎么办?我说如果我还是老总,以你的能力,我当然可以给你目录,但我早就退了,我没法给你目录。

  我对尹同耀说,你最好找个有目录的大公司合作。后来,他们找到了上汽,给上汽什么条件呢,就是25%的干股。上汽也很知趣,从来没跟它要过钱,没拿过这些股份,只是一种名义。再后来,它就从上汽脱离出来了,使用奇瑞的牌子,现在也搞得不错。

  但是,照我看来,奇瑞现在的滚动式开发离高级阶段还有一段路要走。最近几年,我也没去过,对他情况不太了解,只是从报纸上看他的消息。

  目录这个事,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汽车总公司跟公安部达成协议,由我们给目录,公安部汇签,上了牌照,就表示你的车可以上街了。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目录就变成腐败的温床。有些个体户,用贿赂,用高价买,一买就买五六个目录,然后再倒卖挣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目录被取消,变成了公告,进入门槛也提高了。说实话,我不赞成门槛太高。这个话我现在离职了不太好讲,年轻的时候还可能跟他们理论理论。上面管汽车的一些人,管宏观的就够了,管那么微观干嘛?你个体户什么的想进就进呗,市场竞争嘛,国家没什么损失。

  但是,国家发改委有意见了,说汽车太多,产能过剩,要限量。我又要说了,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给江泽民写过一封信,我说了很多事情,包括汽车投资要允许民营企业进来,要允许外国企业进来,其中,我还写到,一个国家,如果汽车不过剩,就没有竞争。

  江泽民是从一汽出去的,我们是老朋友。但一般事情我不找他,汽车工业的事情我得跟他说说。后来,他把信批给了朱镕基、胡锦涛、吴邦国、李岚清。

  我说什么意思呢,汽车产业不要怕过剩。企业亏了是它自己的事,你管他干吗?根本就不应该管,而且过剩是自然现象。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加在一起年销量是5000多万辆,它的产能可能就是6000万辆,它也是产能过剩吗?

  汽车发展,市场说了算

  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公司都把中国看作一块大肥肉,都想来割一块,占一点位置。但是,我们自己的汽车品牌所占的比例,现在还不能说是一半对一半,我估计这个比例会慢慢增加。我讲的只是比例,700万辆也好,1000万辆也罢,汽车总量不一定下降,但外方比例会下降。

  中国汽车工业应该向上走,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出口,虽然只能出口到非洲和东南亚,但这是个开头,我的看法是,今后我们要瞄准美国,要瞄准欧洲,要向日本学习。你看日本在美国开了多少个工厂?它在美国建厂,让美国人就业,它的销量能占到美国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

  前两年奇瑞说要到美国去,但它走得了吗?它能达到欧Ⅳ标准吗?它了解美国工会吗?它知道美国法律吗?美国人怎么想的它知道吗?它对美国根本就不了解,还想到美国去,可能性不大。而且美国最多的一个家庭有三辆车,它只能作为第四辆车了,它还进入不了人家的第二辆车,第一辆根本谈都谈不上。不过,有这样的苗头,往这个方向走也不错,我很赞成。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肯定有个过程。

  现在中央也在提倡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汽车业内也一下子也冒出了很多自主品牌,虽然大部分企业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但也有人在作秀。自主品牌没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自主研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高水平的团队,二是世界一流的机构,三是要有滚动投资,每年几个亿几个亿往里投,而且这个投资还应该是逐步上升的。

  朱镕基没当总理前,有次我陪他去美国。他说,祖涛,你带我去看看美国汽车工业。我没有陪他看美国汽车厂,我陪他看的是通用的研发机构,相当大,设备都很先进。看了后,他就问通用,你们每年的投入是多少?对方回答说是20亿元至30亿元美金。朱基后来就跟我讲,祖涛,将来咱们要把通用的技术引进来。

  这个数字当时我们想都不敢想。我们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工厂的利润全部上交国家,所以,我们是在为仓库生产,这个汽车给谁?我们不知道,是由上面统一分配。我国外跑得多,我知道我们当时的开发费用只占总销售额的千分之一,那时候连吃饭都不够,哪有更多资金开发啊。后来,我离开二汽时,开发费用增加了10倍,占总销售额的1%,西方的数字是5%到8%。

  当然,现在就更不一样了,比如李书福,他投入的就是5%到8%,他是私营企业老板,他说了算,他上面没有几百个婆婆。像一汽,国务院多少个机构,都是他的婆婆,谁都不能得罪;长春市多少个机构,都是他的婆婆——你说他有多少个婆婆?他们做件事情是很难的。

  我也想过,中国汽车工业应该如何发展。首先要从生产上进行组合。这可不是你们想像谁跟谁组合,行政的都不行,要由市场经济说了算。谁组合谁,就要看它的本事了。这么说吧,现在的上百个汽车厂根本站不住脚,要淘汰不少,但淘汰也不是说一定要它们破产。它们可以跟大公司联合,各有分工。

  你别老是进去就要做小轿车,不见得,也许你更适合做发动机,做其他小零部件,对不对?但是,现在凡是进入汽车行业的都要做小轿车。

  总的来说,我感觉中国汽车工业的前途很光明。我搞汽车这么多年,能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我很高兴,我能够活着看到这些,我很欣慰。以前我根本就没估计到,中国汽车工业能够发展到700万辆。原来我们在全球排名第十几位,现在上升到了第三位,我估计到2010年,我们的汽车会达到1000万辆。

(责任编辑:常亚梅)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新车速递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