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上路,你一定见过不断超车、有空儿就钻的人,或不断催前车快行、一起步就“蹿”到车流最
前面的人。在心理学中,将具有这些行为倾向的人定性为不适合驾驶的人群。不适合驾驶的人驾驶车辆,将增高交通事故发生率。
■驾驶适性主要研究驾车人的心理因素
有关研究认为,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开车,除了体格、体力、感官能力、身体内部器官等生理因素外,驾车人还应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驾驶适性检测就是针对驾车人的生理与心理进行的相应检测。
据福州市机动车驾驶适性检测中心刘主任介绍,驾驶适性是指驾驶员有效、安全驾驶车辆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驾驶适性检测则是依据事故倾向性理论,运用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与设备,从心理与生理等方面检测被测人是否适合驾驶车辆的方法。
驾驶适性检测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由于体格、反应等生理因素相比之下较为直观,也较容易检测,基本上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心理因素的检测较为复杂,必须借助很多先进的仪器。因此,驾车人的心理因素是驾驶适性研究的核心内容。
人的心理现象是通过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刘主任介绍,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能够一直表现出来、相对稳定、影响人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通过对驾车人动态心理过程的把握,可以指导驾驶人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从源头控制交通伤害的发生。
据了解,驾驶适性的心理检测主要检查驾车人的个性倾向性、心理特性、动机、性格、感知、思维、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内容。
■随心所欲爱争先不适合开车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驾车,什么样的人不适合驾车呢?
根据驾驶适性检测中对人心理的检查,刘主任向记者总结了几种驾驶倾向,拥有这几种倾向的人不适合开车,反之则适合。
习惯于违章驾车的人不适合开车。一个人习惯于违章,或经常不经意违章,说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从不严格要求自己,随心所欲。
驾车老想争先的人不适合开车。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起步就猛加油,恨不得超过所有前车。驾车老想争先的人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严格来说,具有这种性格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在路上争强好胜,就容易发生事故。这种人更适合在赛道上开赛车,而不是在普通道路上驾车。
驾车时经常与其他交通参与者赌气的人不宜开车。这类人在心理上往往表现出性格暴躁、心胸狭窄的特征。一旦路上的行人或其他运行车辆挡了他的道,或不小心“别”了他一下,这类人会感觉很不如意。他就有可能故意与对方过不去,采用各种手段阻止对方行车,不愿理解他人的实际情况。
另外,刘主任介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反映出驾车时的某些倾向。
如在走路时不善于主动避让别人的人,这样的人驾车往往也不懂得主动避让,一般会与人争道抢行,引起事故。
走路速度过快的人在驾车中往往反应灵敏,驾驶技术不错,但很可能因为太喜欢“快”而酿成事故。
生活中不能忍耐的人,从心理学上看,内心相对脆弱,遇到一点小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映在驾车过程中,就容易与行人或其他车发生摩擦。
在此提醒消费者,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驾车,在您驾车前,最好能参加驾驶适性检测,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