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口已经成为眼下的热门话题,继华晨获得15.8万辆和宇通获得3.7亿美元的出口大订单之后,日前,又传出了名不见经传的中兴将在北美的墨西哥设立年产25万辆的工厂,总投资达到4亿美元,规模之大,让人瞠目。
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为汽车出口新添了一把火。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34.24万辆,较2005年增长近1倍;出口额达21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96.6%。在此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全国汽车商品出口额达79.99亿美元,同比增长36.30%。
笔者也经常收到厂家发来的有关出口的新闻稿,即使出口量只有个位数,“也希望能做大些!”
笔者刚看到这些消息也异常激动,甚至还产生幻觉,似乎中国汽车占领全球市场已经是指日可待了,也禁不住为它们喝彩了。但仔细想想,这些大额出口都是分3~5年逐步实施的,平均下来的每年的出口缩水70%以上,成果也就没有那么振奋人心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些国内自主品牌,它们抓住了国人“好大喜功”的心理,将几年的出口量浓缩到一年,甚至是将几年以后CKD工厂达产的销量也提前纳入到当年的报表上,做到账面非常漂亮。
事实上,即使一年十几万辆和几亿美元的出口也不值得如此沾沾自喜,国内汽车企业的楷模是丰田汽车,它一年在日本以外市场的销量超过500万辆,占据其销量的一半以上,但丰田并没有吭声;即使是在国内,出口量最大的轿车企业是位于广州的本田出口基地,但它也没怎么声张,典型的闷声发大财,但业内没有人怀疑其实力。
一般而言,汽车出口能扩大销量、增加利润。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喜欢打“出口”的主意也是情有可原的。国内一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高层曾私底下称,“反正喊多了也不用纳税,中国人认为能出口的是好东西,这样我们在国内销售时就好办一些。”好家伙,原来狂叫出口的目的之一是“出口转内销”。
国家权威部门与海关的统计数据也说明了部分出口企业“作秀大于实际”的意义,2006年出口1辆企业达204家。国内企业为抢夺海外订单,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情况屡见不鲜,售后服务更是无从说起。
更为可怕的是,继中华轿车和陆风汽车在海外碰撞不过关后(俗称碰撞门事件)后,自主品牌旗帜之一的奇瑞日前在俄罗斯也因为旗云车碰撞不过关而陷入舆论的漩涡,尽管这几次碰撞时间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但这些都给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撒下了新的阴影,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套用时髦的用语“如果失去了信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因此,对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而言,眼下只是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开端,还没有到庆功的时候,关键是将产品质量先做好,再逐步占领海外市场,也许有一天能赶上韩系车、日系车,到时再开香槟还来得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