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银行欲重拾汽车信贷业务。
根据一份《2006年中国消费信贷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末,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低1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996亿元,同比少增2331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2444亿元,同比少增1629亿元;汽车贷款比年初减少500亿元,同比多减少248亿元。
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消费已成为家庭中除个人住房消费外的第二大消费支出,这也就意味着汽车信贷将有可能成为个人住房信贷之后的第二大个人信贷业务。从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来看,汽车信贷成为汽车消费主要方式乃大势所趋。据了解,全球每年以融资方式销售汽车的总金额约为1万亿美元,而且每年的增幅达3%~4%。在美国,80%~85%的消费者通过信贷方式购车。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看,汽车金融服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位居房地产金融之后的第二大个人金融服务项目,是一个规模大、发展成熟的产业,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每年新旧车销售收入约1.3万亿美元,其中30%是现金销售,约70%(约9150亿美元)有融资性安排。在9150亿美元的融资性销售中,新车销售占了56%,旧车占了44%;在具体销售形式中,贷款占78%,融资租赁占22%;在地域分布上,北美占46%,西欧占28%,世界其他地区占26%,年增长率在2%左右。
在我国,汽车信贷业务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我国的汽车信贷业务缘何在火爆的车市中成为冰点呢?记者采访了著名车评人贾新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和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
银行为什么在汽车信贷领域沉寂多年?
我国的商业银行涉足汽车信贷业务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汽车销售的第一次热潮已然过去,可汽车信贷业务却还是处于探索期、低潮期。尤其是银行,在2002年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的时候,银行的汽车信贷业务曾经火热过一段时间,但随之而来的坏账问题让银行在措手不及之后很快中止了对汽车信贷业务的热情,而从此将汽车信贷业务打入了“冷宫”。
有业内专家认为,银行的快速退出过于草率。贾新光认为,银行多以个人信用体系缺失导致坏账率过高为由退出个人汽车信贷领域,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银行没有从自身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贾新光说,信贷业务本来就是一项风险业务,汽车信贷更是属于期限较长的信贷业务,因此关键就在于风险控制。与国外不同,我国消费信贷的风险主要是“骗”,而银行总想把风险转嫁给经销商、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等,所以一开始就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有效手段,也就不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方法。
赵英认为,银行之所以在汽车信贷领域做得不好,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第二是由于银行在汽车信贷业务上存在专业的障碍。汽车信贷和一般信贷有不同的地方,做汽车信贷要了解是什么样的消费者,要购买什么样的车,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贷方式等。但是银行的业务很多,不可能将汽车信贷业务作为主要业务去全心地关注,因此,很多方面的服务做得都不是很到位。建行北京分行的工作人员也认为,银行在客户方面的确存在劣势,首先,银行与经销商相比,不容易发现潜在客户;其次,银行对客户的把握也不如经销商全面。
贾新光还认为,银行似乎并没有把汽车信贷当作一项服务,而只把它看作一项业务。他说,在国外,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在国内,银行还缺乏这样的意识。国外的银行会采取各种方式增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可是国内银行更看重的是收益,更多的时候带有“少爷脾气”,这种观念势必会影响信贷业务的发展。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