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产车型的换代与变迁
十年是一个比较通俗的断代法,以十年为界,也就是1997年左右,刚刚迈入发展期的中国汽车行业,突然开始流行一个词“新车”,虽然这个词在当时所指代的一些车,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名不符实,不过对于中国汽车产业以“新车”为关键词的这个全新时代而言,这毕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关于落后
时间:1997年~2000年
新车:海外尚在销售和使用的车型
成熟车型:以“老三样”为代表的海外停产淘汰车型
九十年代末其实是中国汽车一个十分尴尬的时期,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私车进入家庭已经初见端倪,然而如果要细数往事却又乏善可陈,以老三样、老夏利为绝对主流的轿车市场,谁都知道落后于国外,落后于时代,却都无可奈何。在这种背景下,雅阁、别克之类一代国产合资车型的诞生能够带来石破惊天般的轰动效果,也是情理之中的。虽然这一些车型在当时其实也是国外上市多年的车型了,但中国的道路上毕竟是也跑起了与海外同时代的轿车了,人们第一次把“新车”这个词理直气壮地用在国产车型之上了,同时也忽然有了抨击和蔑视那些过时车型的底气了。
故事:90年代末,国人对于新车的热情超乎想像,别克赛欧正式上市后,在各大城市巡展,据说是每到一处都能引起万人空巷的效果。经销商们提车时,最担心的往往是被围观的人群阻塞,耽误时间。后来,据说不少经销商为了避免围观麻烦,只好半夜或者凌晨去提车。
关于同步
时间:2001年~2005年
新车:海外上市不久的车型
成熟车型:比海外新车早一代的产品
2001年最热闹的车型当算是POLO,POLO的火爆除了两厢设计的超前和厂家的成功宣传外,另一个关键是厂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与海外同步上市”的概念。虽然关于POLO当时是否算得上是与海外同步上市,后来一直有争论,然而人们却由此对“新车”开始进行思考:即然汽车产业号称是全球化,那么新车是不是也要放在全球来估量?至此同步海外几乎成为了国产新车的试金石,敢称新车,先看看海外版上市了多久,不说是真的能与海外同时出世,至少也得在一年半载以内,不能就是用四舍五入,也难套同步二字了。而厂家们为了与全球同步,匆匆引进了新车型,却又发现其上一代产品,在国内仍然卖得如火如荼,舍不得停产,只好一起生产,于是“几代同堂”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道特殊风景。
故事:二代、三代甚至四代车型同堂,在国内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厂家们为了区别不同代车型的市场和档次,只好自行给新车起新的中文名,于是各种生造的中文车名在国内车市泛滥。无奈造车的毕竟是理科出身为多,以致于多数车名,不但词不达意、内涵也不深长,相似的雷同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曾有某新入行的汽车记者为了背全车名,只好自制车名小本随身携带,以备随时查阅背诵。
关于赶超
时间:2006年~2007年
新车:1、超前海外上市的车型 2、经过重新包装的已有车型
成熟车型:上市超过1年的车型。
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车越来越热烈的执着,使得国内车市对于新车的概念开始两级分化。一方面,由于购车人对于新车要求的越来越挑剔,真正敢理直气壮在消费者面前的称新车的,要么是真正能与海外同时诞生的车型,要么是率先针对中国市场,海外尚没推出的车型。然而这种车型毕竟数量有限,于是多数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追新症”,只好把已有车型修修改改、增增减减,推出种类繁多的所谓06款、07款新车,至于消费者买不买帐那是另一回事了。
故事:国人对于新车的呼声越发强烈,甚至高过海外市场,很多车型“老外”尚没觉有换代的必要,国内车市已经是“伐声一片”,中国厂家只好不停地动手开发各种小改款,应付消费者的热情。于是很多车型都有数量众多的派生版本,且实际差异极小。据说某汽车厂家每年在全国评选优秀销售人员的试题之一就是能背全旗下车型的各种版本,不过得高分者寥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