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中国传统神幻小说中一个泥胎做身、荷叶为体的反叛人物,或许是他奇怪的出身暗合了上海大众自主开发“NEEZA”概念车的用意,于是这个纯正中国血统的名字引发了大众、本田等跨国巨头以合资公司的名义开发自主品牌的奇特现象,而在此前后,上汽集团及其合资公司还陆续开发了‘麒麟’、‘凤凰’、‘鲲鹏’等极具中国意味的概念车。
大众迫势而为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似乎就在一刹那间,汽车合资公司中一向强硬的外方突然换了脸孔,放下傲慢与偏见,变得“恭顺”而“体贴”,开始配合中方“自主创新”的需求,这所有的变化从7月18日开始,两天内发生了足以让整个汽车界错愕的变化。
就在7月18日,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一项合作开发新一代中高级轿车的联合声明。这实际上是大众汽车在2005年公布著名的“奥林匹克”计划发表“将支持合资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声明后,第一次向公众公开它的实质性的承诺。
在这样一个旷世未闻的声明中,双方显然就合作范围、深度和对未来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谨慎而深入的评估,最终达成的要点虽然内容有限但却意义深远,双方虽然仅仅就合作开发基于大众新一代B级平台、上海大众PASSAT领驭的后续车型,并面向以北美和中国市场为重点全球市场的一款车型,但这种合资领域“摸着石头过河”的举动虽谨慎小心,却第一次将上海大众汽车的整车自主研发引入到代表国际水平的大众汽车全球开发体系。
显然,对上海大众而言,这回不再是边边角角的“逆向工程”——引入国外成熟车型做一些适合中国道路环境的适应性改造,这次它担纲的工作更具挑战性也更具荣誉感,上海大众在此次联合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将是负责新车型的整个车身包括主要外饰件和内饰件的开发,而开发工作也主要基于上海大众多年来滚动发展建立的先进的试验设备、试车场以及上海大众在样车设计、零件与模具试验加工等方面的开发能力。
这样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此之前,中德双方先后联合开发桑塔纳2000、帕萨特,随后自主开发POLO劲情、劲取以及领驭,并放手打造钢筋铁骨而非泥胎草身的“哪吒”——一款基于量产的概念车NEEZA,甫一亮相,即引起轰动。
两年前,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公开表态要扶持自主品牌时,许多身在合资企业里的中方领导人表示出了极大的不信任,记者当时曾就何龙之争关于合资企业能不能生产自主品牌时向长安集团总裁尹家绪发问,尹家绪不屑一顾地回答:“开玩笑!”尹家绪的反应同大多数人一样,许多业内人士仍旧表示谨慎的乐观,而更多人选择观望。
但怎样的变故导致了这一变化。对跨国巨头们而言,遇到两大强劲的对手,一是更多入侵者和竞争者;一是中国政府对奉行20年的“市场换技术”重新审视以及自主创新的意识觉醒。
“‘以市场换技术’本身是一个博弈过程,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其只会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向我国转让有关技术,双方实力的不对称决定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兴奋和期待转变成困惑、失望和不满,就会产生思考和反弹,自主创新抬头便毫不奇怪。”
当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写入全会公报里,“自主创新”的理念上升至政府运筹层面,汽车业“以市场换技术”路线,随着政策风向的转变骤然降温。
实际上,在中国政府开始越来越强调发展自主品牌的态度下,合作成为最明智的选择,“市场换技术”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韬光养晦”的过程。
于是,在中国政府“自主创新”的策略逐渐主动和渐进地发挥“强制”性作用时,许多跨国公司产生这样的错觉:当它们早已习惯把自己扮演成中国汽车的拯救者而非合作者,如同一个随意乱穿马路的行人,有一天突然被强行约束遵守交通规则时才发现警察的存在,显然规则起了作用。
链接
●1994年,中德联合开发成功桑塔纳2000;
●1999年,中德联合开发成功帕萨特;
●2002年开始了桑塔纳3000的开发工作,这是上海大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
●2003年,开始领驭、劲情、劲取项目的开发,集中展示了上海大众自主开发的能力;
●2006年11月,首款基于量产车的概念车NEEZA亮相北京车展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