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感觉这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但用在汽车上又不得不说,尤其是中国的私车市场。由于职业关系,我们目睹了城市中汽车进入家庭中的一幕又一幕,并且,私车的发展历程,几乎都是成阶段性的成长。中国的私家车消费者也经历了冲动购车、冷静思考和走向成熟三个大的阶段。
汽车时尚报,作为全国知名的汽车类专业周刊,已进入第8个年头,这8年可以说是中国私车市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世界各大品牌在这8年中纷纷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被誉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汽车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华夏大地,于是,“先富起来的”百姓丢掉陪伴身边多年的自行车,开始用四个轮子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买车运动拉开帷幕,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品牌之杂,全球罕见。
几次汽车制造业运动,为后来的私家车奠定基础
汽车在中国其实起步得很早,尤其是建国后,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货车到小型乘用车,应有尽有,不过品牌还是很少,消费群体固定在单位,与个人几乎无缘。此外,从北京212到上海牌轿车乃至红旗,在操控性、舒适性上都并不适宜个人使用,那时,汽车,只能作为生产资料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并不能冠以商品的名号。进入80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在中央要把汽车工业发展成为国内支柱产业的号召下,第一批与国外合资的汽车厂家诞生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JEEP、上海大众,广州标致这几个全新的合资汽车品牌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大家惊喜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汽车还可以这造。从这个时期、这几个品牌,汽车开始有了些许家用味道,更好的舒适性、操控性和柔软的内饰,让汽车不再那么生硬和陌生,也开始有了目前流行的那个词:人性化。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开始有了一些私家车的雏形,极少数特别有钱的人开始走向有车一族。当然,那时的小型乘用车除了少量的原装进口和合资品牌外,就没更多的选择了,谁家要是有这么一辆,那是相当的长脸啊。
在大规模进行合资生产运动之前,90年代中期部分高档私车多半是进口的,剩下来的就是少量的合资车和国产车,进入90年代,除了桑塔纳、北京JEEP切诺基和标致,又进来了一汽捷达、长安奥拓、天津夏利和神龙富康。这个时候我国的合资轿车初步形成多足鼎立的态势,各家的表现都很良好,并且货源供不应求。
此外,当时绝大部分的轿车市场还是给原装进口车让路了,并且从1995年左右开始另外一种说不清楚到底属于进口车还是合资车的新形态出现了,那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三大件组装车,即将整车在境外拆开分为发动机、车身、车轮三部分,入境后在某个车厂进行组装,并冠以中文名,比较熟悉的品牌有大地、蜀安等,这样车价将会比原装进口的低,不过因各厂家的装配工艺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整体质量,不过大体上而言,还是不错。
8年来,合资、国产新车上市速度加快
真正为以后私家车发展贡献最大的就是这8年,也就是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合资品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以往合资品牌的基础上,在政策的鼓动与扶持下,合资车飞速发展起来,在原有几个老品牌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以前只能在进口车销售店才看得到的品牌,例如:福特系列、本田系列、丰田系列、日产系列、标致系列等等,南北大众、长安铃木、北京JEEP等老品牌也增加了车型品种,并及时对老车型更新换代。
冲动型购车时代到来,只要是车就不愁卖
新车上市的明显加快也加速了老百姓把汽车请进家门的决心,由于国人对汽车这个特殊产品的了解太过快,不像发达国家汽车的发展一直陪伴着私家使用,于是冲动型购车成为2004年之前的购车主题。那个时候,不管什么车,也几乎不管好坏,只要一推出市场就轻易的销售出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国外各大厂家和国内的自主品牌迅速多了起来,甚至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开始有了造车的计划或打算转行造车。
冲动购车是什么概念呢,比方说随便一个什么车上市了,打个广告,不管卖车的有多远,你一样会在汽车展厅内看到如山的人潮和雪花般的订单,销售人员也是忙前忙后为客户下单、交车,当时的汽车销售是个不错的职业,底薪加提成一个月好几千,2000年左右,这样的收入相当丰厚了。而购车者呢,他们并不太了解即将购买的汽车到底怎样,性能如何,也不做太多的对比,基本上就是依靠汽车广告的宣传就掏钱了。那个时候虽然品牌也很多,但家家都生存得很好,服务跟不跟得上没关系,只要买到车什么都行,汽车销售商、汽车厂家,钞票那是大大的赚啊。
到2003年左右,整个汽车行业的井喷现象出现了,新的合资或国产厂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始狂热的增加,老厂家开始对自己的老车型更新换代,一些在中国卖了十几年的汽车开始有了自己的新面孔和更多的兄弟姐妹。销售商逐渐转移成为4S模式,即销售、备件、维修和信息反馈,大大小小的4S店林立在城市的周围,买车、逛车展和存钱向有车一族发展成为中国老百姓最热的主题,于是城市道路开始拥堵起来,空气质量开始变坏,交通事故成倍增长,驾驶学校的广告单随时满天飞厖,有钱的一次性付清车款,钱少的做按揭,宁可肚子少吃点,也要开车去游玩,汽车,让人们和社会疯狂起来。
2004,低谷信号年
任何事物都不会一直处于一个状态,尤其是一门生意、或者一个行业,高峰过后一定会迎来低谷,这是市场规律。
时间进入2004年,汽车市场的低谷出现端倪,部分品牌的4S店开始门庭冷落,汽车积压现象开始出现,降价,这个以往在汽车行业似乎看不到的词语,在各大媒体纷纷出现。汽车行业的火爆现象不见了,整个行业开始议论这个话题,想对策、搞促销、转让汽车公司等等等等,汽车开始低下高昂的头,向各个路人发出暧昧的信号,但是,买车的人真的少了。
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很简单,中国的汽车消费开始走向饱和,先富起来毕竟是少数,该买的都买了,按揭购车的也让拥有者付出极大代价,感性,终于被理性战胜。汽车行业的整理也开始了,厂家有倒闭的,有相互并购的,商家有转行的,大一些的集团性汽车公司生存压力倒不是很大,原始的积累和较大的市场知名度维持生计没有问题,小一些的就有麻烦,当然,直到今天,大部分还是坚持下来,并且开始走向真正的服务型企业,相互之间拼的再也不是品牌,是服务,这样的低谷,让部分厂商彻底走向成熟。
理性购车成为最近的市场主题
购车,实际上就是购物一种,没有什么好神秘的,就好像你去商场买衣服,款式好看、价格公道,质量优异、再对比一下品牌,合适就买。只不过汽车是一种新的大件消费品,跟风是难免的,但消费始终要走向理性,否则消费者很容易吃亏。
低谷之后的全国汽车市场开始理性起来,尤其是消费者,购车之前货比三家,到了汽车公司一定会砍价,更重要的是车型是否适合自己,在高油价的今天所购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如何,汽车消费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科学,媒体也纷纷开办汽车课堂教人买车选车的知识。
渐渐的,市场从冷却中走了出来,整个车市弥漫着实际的味道,该降价的降价,该换代的换代,我们的合资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汽车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智,看看城市的交通,看看养车的费用,看看自己的钱包,对比对比车型品牌,慢慢下手成为了当前买车者的主要手法。
编辑点评
跌宕起伏后的中国车市开始走向健康、成熟的道路,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8年下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现在的厂商和消费者相互之间多了一份信任,多了更多服务,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关键的事情在以后,中国车市该如何发展,消费者购车、用车方面还会出现什么利好或利空消息,都值得我们关注,但愿,一切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