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奇瑞A1的报道充斥中国国内大小媒体。作为奇瑞首款“全球车”,特别是作为奇瑞与克莱斯勒合作后,首款以道奇品牌进军美国市场的小排量车型,奇瑞A1受到媒体关注是理所当然。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华尔街日报》似乎对奇瑞A1是关爱有加。
评测
8月25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考评奇瑞”的文章,内容是关于奇瑞A1的试驾评测报告及相关分析。
据文章报道,奇瑞A1的试驾选择在新疆,因为担心出现质量问题,作者还特地安排了一辆三菱欧蓝德跟随。试驾里程长达1700英里,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及高低起伏的沙漠越野道路。试验的结论是,作为一款小型车,即使在高速行驶时,奇瑞A1给人的感觉也是出奇的平顺和安静,在10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下,只感觉到转向柱有些轻微抖动。因此,作者认为奇瑞A1是一款值得期待的车型。
当然,文章同时指出,作为小排量车,奇瑞A1的加速性能不可避免地显得有些“肉”,特别是车里坐上4个成年人时。此外,车的内饰及做工也不敢恭维,如副座安全气囊的盖板与仪表板没有平齐,中控台的金属外观旋扭用了两天就裂开了等。
不过,作者认为,对于一款售价仅5000多美元的车,以上缺点在其性能及配置的掩盖下,如,空调加上带网眼的座椅使得整个沙漠行程中都感觉比较凉爽,另外车内还有CD及USB插口娱乐设施等,消费者实在难以开口抱怨。
最后,作者认为,奇瑞A1将成为奇瑞加速进军国际汽车市场的先锋。
品质
《华尔街日报》花这么大的力气为一款仅售5000多美元的中国车型做这个评测,显然不是在“学雷锋”为奇瑞做宣传,而是因为这款车即将以克莱斯勒道奇的名义在美国销售,因此,美国的消费者自然会关注这款车的质量,特别是最近中国制造的产品,如食品、牙膏及玩具等屡屡因质量问题而被曝光的大环境下,这种报道对消费者眼球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好在此次奇瑞A1用品质说话,才没有重蹈奇瑞旗云不久前在俄罗斯的覆辙。
作为一款定位于欧洲、北美和中国市场的“全球车”,奇瑞A1的开发时间达3年,耗资达十亿元。来自意大利博通笔下的外形设计,基于奥地利AVL技术的自主ACTECO 1.3L发动机,加上法雷奥、奥托立夫、西门子威迪欧以及马瑞利等国际知名大厂的通力协作和配套供给,使得奇瑞A1从胎里就具有国际化基因。
从外形上看,A1具有典型的“亚平宁”浪漫舒适的味道,而其所搭载的ACTECO 1.3L发动机,经过市场多年来的考验,技术性能已经趋于稳定。同时,采用全金属封闭框架车身结构、双面镀锌钢板,ABS+EBD、双安全气囊制动及胎压报警等全面的主动安全装备,使A1在30多项试验验证中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美国人不信这个邪,不管你的技术源自何处,不管你的宣传画是以比萨斜塔、悉尼歌剧院还是帝国大厦为背景,也不管A1的装配工人每小时工资才1美元多点,用一句中国话说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
值得庆幸的是,此次A1的品质折服了《华尔街日报》的试驾者,否则,奇瑞A1在美国市场的命运不知又会平添多少波折。
自省
这次奇瑞A1没有折在美国媒体上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特别是此前陆风SUV、华晨尊驰及奇瑞旗云相继在欧洲和俄罗斯遭遇“碰撞门”事件之后,A1能得到美国媒体的首肯,更是难能可贵。
不过,对于奇瑞来讲,目前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这款车毕竟还没有正式登陆美国。虽然通过与克莱斯勒合作,奇瑞似乎获得了一张进入北美市场的“门票”,但能登台表演是一回事,能否演好又是另外一回事,特别是目前美国人对“中国造”普遍存在疑虑的环境下,奇瑞的美国之路的确不容乐观。
对于这点,奇瑞的合作伙伴克莱斯勒也有所意识。据悉,贴牌道奇的A1将首先于2008年底在拉丁美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销售,然后才会从2009年开始在美国及西欧市场销售,之所以这样,主要是要通过不断改进以达到美国及西欧市场更严格的安全和排放标准,因为在目前“中国造”产品质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中国的产品会受到更严格的检验。
正如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会长张小虞在福田汽车“中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表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什么时候达到了“欧洲车的品质、日本车的服务、比别人低的价格及生产成本”,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走向全世界并所向无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