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菲亚特和奇瑞汽车公司宣布,双方已经签订协议,菲亚特向奇瑞采购超过10万台1.6L和1.8L发动机,用于装配在中国境内及境外生产的菲亚特汽车。
受中国低成本优势“诱惑”,跨国公司纷纷来华采购,菲亚特只是其中一家。
中国仍是最佳采购地
作为低价零部件与原材料的供应地,中国让跨国汽车公司看到了降低成本的希望。日本的《日经产品制造》还连载过“中国的低价零部件选购指南”。
近年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不少跨国公司表示,中国仍然是最理想的零部件采购基地,未来跨国采购将向中国转移。
记者了解到,很多跨国公司亚太采购中心都设在中国,仅在上海设立与汽车相关的采购办事处就有150家。其中80%来自整车厂及其一级供应商,剩下的20%被连锁店和贸易公司占据。
跨国采购商乘兴而来,却多少有些失望。汽车零部件全球采购的资深分析师陈文凯告诉记者,很多跨国采购商并不熟悉中国市场,以为能够轻易在华实现自己的采购战略,说出来的采购数字都很惊人。但是到真正执行时,他们会发现难以开展工作。
“匹配”供应商难寻成了一大瓶颈
两年前,美国一家跨国采购商派人来中国,预备采购一大批零部件。现在,虽然他们没有空手而归,但也没有完成预期的采购指标。原因很简单,在中国找到“匹配”的供应商实在困难。他们发现,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很分散,而且零部件市场变化很快,新进入者和新退出者都很多。
同时,美方采购人员发现中国有“名气”的零部件企业太少。中国很多零部件企业做广告少,只是在行业内被人了解,甚至只被几个主机厂知道;出了小圈子,几乎没有知名度了。当前,中国很多零部件企业还没有自己的英文网站,有些零部件企业甚至连中文网站都没有。
这些采购人员听从一些在华从事跨国采购多年的同行建议,参加各类汽配展会。在展会上,他们发现中国不少零部件企业没有懂英文的人,也没有英文材料。这给双方沟通带来极大不便。
他们还发现,中国不少有一定规模的零部件企业对跨国采购兴趣不大。这令他们十分不理解:“为什么送上门的买卖还有人不要?”
陈文凯分析说:“国内不少零部件企业连本土市场都供应不过来,因而对外商采购兴趣不大。同时,参与国际配套风险很大。一是远距离配套成本过高,付款周期长。二是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双重压力大。三是物流成本过高。四是有些国际采购商只对中国零部件产品有兴趣,并没有在华实际采购。”
前不久,美国一家整车企业主动找到重庆一家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要采购一批零部件。采购量很大,超出了这家零部件企业的产能,程序也十分繁琐,加上这家零部件企业为国内企业配套都忙不过来,便谢绝了合作。
遵守国际采购游戏规则
现在,国外一些采购商对在华采购只是“谨慎乐观”。国外某采购商给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打了60分,理由是中国零部件行业总体实力偏弱,但还有发展潜力和希望。未来跨国公司在华大量采购零部件依赖于两点:一是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实力快速、大幅度提高,二是继续维持低成本优势。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说,受历史、体制等因素制约,我国零部件企业多而小,综合实力偏弱。我国零部件出口量大,但以低档产品为主,价格低、科技含量不高。未来,国内零部件企业应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陈文凯称,跨国采购商应该适应我国国情,我国零部件供应商更应了解采购商,在提供低价、有质量保证产品的同时,遵守国际采购的游戏规则。例如,跨国采购商常要求供应商填很多表格,这些表格就是供应商的“简历”、“敲门砖”,是对方了解供应商的一个途径。供应商不要嫌程序繁琐。
业内人士认为,建设采购体系和信息化平台至关重要。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全行业共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