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在天津结束的“2007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获悉,截至2006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达4980万辆,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让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承受着巨大的能源供应压力。
■ 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
何光远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不解决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将受到制约。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进行了多种尝试,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但是对于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方向,目前还不好说。”何光远预计,尽管目前业界争论还比较激烈,但最终方向可能都会走到以氢燃料为基础的燃料电池技术上来。
何光远向记者介绍,目前燃料电池技术距离商业化仍有很大差距,电池寿命不过关、制造成本过高以及氢燃料的获取和供应等,都是世界性技术难题;混合动力虽然呼声很高,但是如果得不到税收政策支撑,其高于普通燃油车30%以上的成本令其难以普及;而纯电动汽车领域虽然有一定突破,但电瓶的质量和寿命、充电站的建设、以及旧电瓶对环境的污染都是制约其市场化的诸多难题。
“我们研究汽车新能源,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何光远告诉记者。国家的能源战略是“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种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要与国家能源战略相适应。
何光远认为,国外取得成功的生物能源战略并不适合中国:“现在生物能源也叫得很响,生物柴油、粮食乙醇都尝试过。但是在目前耕地供应紧张,国家首先要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用粮食造乙醇是走不通的。”美国、巴西都在搞乙醇,欧洲是生物柴油,但他们这样做就是都结合了本国的资源,像巴西盛产甘蔗;美国农产品产量多,要急于寻找出路。
“我们不能说,人家外国人怎么走,我们就一定要跟着走,一定要根据国情走我们自己的路。”在何光远看来,只有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新能源战略,才是最佳的发展道路。
■ 甲醇替代燃料前景可观
何光远建议,在大量使用氢能源没有被科学验证为完全可行的情况下(氢不是一次能源),而油的供应越来越紧缺,在这样的过渡阶段,我们应该建设中国资源型的、以煤为本的车用替代燃料体系。根据他个人在山西等地多年考察和从业经历,何光远深信:煤制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在国内将大有可为。
何光远看好甲醇燃料的理由是:首先,甲醇本身含氧,其燃烧过程中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空气,排放也比汽油更环保;其次,价格上甲醇仅相当于汽油的1/4,生产成本低,易推广普及;再次,甲醇作为替代燃料的使用,对车辆技术要求不高,目前自主品牌的奇瑞和上海华普,都相继生产出了甲醇汽车,且随时可以投入量产;最后,甲醇来源多样化,不仅仅包括煤,把煤层气和焦炉气收集起来都可以制造甲醇。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如何清洁使用这些资源,却是国内能源专家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煤直接拿来燃烧,它对环境污染是很严重的;但是煤如果经过化学的方法处理后它就变成甲醇清洁燃料了。”何光远介绍道,我国有丰富的闲弃少用的高硫煤,有储量丰富的煤层气和炼焦炭的副产品焦炉气,都可制成比汽柴油更清洁的甲醇、更清洁的二甲醚和最清洁的氢气,可作为汽车的主导能源。
在采访结束时,何光远告诉记者,煤制甲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仍有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首先,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而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西北地区都相对缺水;其次,甲醇燃烧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后者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成分;再次,用甲醇做燃料的汽车,冷启动时加速性能尚待提高;最后,甲醇燃料有一定的腐蚀性,其存储和供应环节对技术要求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