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1日,福美来2代新产品发布。在进行了整车优化升级之后,其16升手动普通型仅售818万元,开创了中级车“新三样”(凯越、伊兰特、福美来)售价新低。然而,更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是海马自主品牌的首度亮相――早为大家熟知的海南马自达标识变成了海马汽车;福美来2代新车上,马自达的LOGO也已被海马正式取代。
我国轿车企业的合资合作有两条道路,一是成立合资公司,二是技术引进。对后者而言,在引进协议到期后,选择有三:一是升级为合资公司,被外方整体纳入中国战略。二是续签技术引进协议,继续引入新产品。三是切断外方技术来源,逐步演化为自主品牌。
由于技术上缺乏积累,品牌上缺少积淀,国内轿车技术引进企业最希望实现的“完美结局”,当然是前者。毕竟,合资后不必再为新产品发愁,也可名正言顺地挂上外方的车标。即便是由于外方两家合资企业指标已满,续签技术引进协议,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差距。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主动,两家具有同一外方背景的合资企业,都会为抢夺新产品打得不可开交,谁会把有市场前景的新车型留给没有名分的技术引进项目呢?2005年1月,合资无望的华泰汽车与现代续签了技术引进协议,但在具体车型选择上,华泰只拿到了上一代圣达菲。海南马自达面临的选择更加残酷。在合资层面,由于被福特控股,马自达显然不能独占福特的另一个合资指标。在产品层面,M6以技术引进方式在一汽轿车生产,福美来的升级车型M3已经落户长安福特马自达,M2等车型将落户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工厂,海马后续车型的引进几成“无米之炊”。
然而,正是这种前景的不确定性,为技术引进企业早早地埋下了“自主”的种子。天津一汽夏利、江淮汽车的发展道路,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对于海马来说,更可贵的是长期以来对自主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切换标识前的策略和勇气。 海马的自主梦想,从其早期与马自达签署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就可看出端倪。与其它技术引进项目不同,海马争得了普利马和福美来两款车型的品牌决定权、国产化认证权、采购权和整车销售权,此外,海马没有支付昂贵的入门费和技术转让费。海马还制定了“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自主”的原则,并且形成了从“模仿创新”到“跟随创新”最后形成“领先创新”的发展思路,先后派出数百名技术人员赴马自达学习先进的造车技术,并完全掌握了新车开发的流程标准,建立了自己的开发数据库。
如今,海马投资125亿元、年产15万台的发动机厂建设已接近尾声,样机已于今年4月点火成功,正在进行整车路试。在车型开发上,海马建成了海口、上海两大研发中心,近、中、远期产品发展规划中有16款产品,其中,福美来2代是海马研发团队历时3年的“初试牛刀”之作,而即将亮相的H1项目则是海马真正自主集成开发的首款新车。
“合资品牌的品质,自主品牌的价格”,福美来2代的上市,体现了海马新产品的独特定位。而海马在使用马自达品牌期间,潜心打造的普利马、福美来两大子品牌,也因其“品质可靠、经济实惠”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期待着这些发展自主品牌的宝贵财富,能尽早转化为海马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