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搜狐汽车采访了十七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就上汽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发展、节能减排、兼并重组等汽车行业焦点问题,胡茂元回答了搜狐汽车的提问。
【搜狐汽车】:作为十七大代表,您感想如何?
【胡茂元】:我曾经有幸作为代表参加了十六大。会议后,公司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发展方向制定了三大战略目标。五年来,上海汽车工业发展迅猛。今年,集团生产汽车超出150万辆,第三次进入世界500强,自主品牌汽车“荣威”产销两旺。5年前制定的三大战略目标都已完成。这是我们上海汽车工业给十七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搜狐汽车】:上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自主品牌方面有没有进一步的设想和举措?
【胡茂元】:自主创新是汽车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已经围绕自主品牌的发展做好了长远的规划。
上汽发展自主品牌的总体思路是:着眼于长远,从较高起点出发,通过集成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和走差异化的竞争路线,在初创阶段就注重培养自主品牌长远发展竞争力的内在基因,建立可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我们意识到,搞自主创新、树立自主品牌,关键就是要在产品研发这一薄弱环节取得突破,真正掌握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掌握核心竞争力,建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经营体系。
我们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要集聚力量建设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努力创建突破产品研发瓶颈的桥头堡。上海汽车技术中心是在原上汽工程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任务就是在原英国罗孚车型平台基础上,负责开发自主品牌荣威的一系列产品,不断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我们在短时间内集聚了各方面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包括在海外招聘富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从事一些关键岗位的工作,从而在组织和人力资源上不断增强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为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的长远发展做好了规划。2005年12月,我们在嘉定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研发区内,为技术中心进行了新基地奠基仪式。新基地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将于2008年年中全面建成可容纳1800名研发人员,并基本具备整车研发、试制试验能力的各种软硬件设施。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构建中、英、韩三地联动的上汽研发体系,集成研发资源,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自主品牌第一款车型荣威750投产前,我们招募了原英国罗孚工程师,在英国设立研发点,确保了新车型按计划高质量投产上市,打响了自主品牌第一炮。而在世界的另一端,韩国双龙汽车公司通过早先和戴姆勒奔驰公司技术合作,秉承了优良的技术传统,尤其在SUV车型研发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共有800多名工程师和完整的整车开发能力。
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自主品牌协同发展的战略,即在自主品牌荣威与韩国双龙之间共享产品平台,集成中英韩三地研发资源共同开发,这样不仅大大加强技术力量的保障,而且通过协同共享资源也降低了成本,使自主品牌和双龙的产品未来可以打入海外市场。目前,我们正在完善统一的产品开发流程、工程规范及相应的IT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系统,通过产品开发项目实战,进一步加强中、英、韩三地协同研发体系建设。
【搜狐汽车】: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上汽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胡茂元】:上汽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的总体思路是走节约发展型道路,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巩固保持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新能源汽车和环保节能型产品。
为此,上汽将积极开展国际对标,推行落实节能降耗,具体举措包括:一是通过政府间合作与国际同行交流,寻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最佳实践,结合上汽集团的发展规划,制订规划目标和实施计划。二是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从源头落实企业新、改、扩项目的能源节约工作。三是加强跟踪考核,落实规划目标。对集团下属重点用能单位,将能耗下降目标纳入经营者考核指标,突出抓好整车企业和热加工企业的节能工作。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网络管理。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保证节能目标的实现。五是探索管理创新,推广节能技术。
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开展零部件再制造和汽车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具体举措包括:一是以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空调压缩机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二是认真贯彻《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从设计源头抓起,制定具体目标,推动汽车产品的可回收利用。自2008年起,上汽整车企业或销售企业开始进行汽车的可回收利用率的登记备案工作。2010年起生产的乘用车(不含轻客)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80%,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75%。商用车(含轻客)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85%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三是针对国内整车集团在报废汽车拆解、报废领域方面的空白,整合集团有效资源,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进入相关业务领域。
此外,我们还要集成全球资源,进行全面创新,开发节能环保型汽车。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开展整车集成开发的合作,充分利用20多年合资合作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集成国际国内各种优势资源,走从较高起点出发、开发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并且通过自主创新,同步建设后续自主开发能力,培养国内合作团队。二是同步推进燃料电池、混合动力、二甲醚替代能源的三条技术路线。设立新能源大客车试制基地,实现新能源在大客车领域的率先突破。发挥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协同效应,注重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三大核心技术。继续加强与交大、同济和中科院的战略合作,进行本土化零部件专有技术的合作攻关,解决关键零部件技术来源。三是对现有的汽油机机技术进行改进,不断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柴油机等传统内燃机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开展广泛合作,同步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通过轻量化提高燃油经济性。
按照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上汽确定了到“十一五”末,单位万元产值能耗与“十五”期末相比下降35%的总目标。
【搜狐汽车】:为了应对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汽车企业大都在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上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有什么进展和计划?
【胡茂元】:上汽瞄准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发展路线,着眼于为国家能源战略服务的大局,积极研发节能汽车,确立了“加快推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积极探索代用燃料汽车商品化,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和示范运行”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路线,现已开发出了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二甲醚等不同技术路线的8款新能源功能样车(上海牌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领驭燃料电池汽车;SGM18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大客车;燃料电池大客车;二甲醚大客车;超级电容大客车),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未来几年,上汽将围绕加快推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适时推动代用燃料汽车商品化,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和示范运行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重点突出、目的明确的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此外,不断提升现有内燃机技术,适时推动轿车柴油化,进一步降低汽车能耗标准。
在实施步骤上我们将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近期加快混合动力产业化,适时推进代用燃料汽车,远期以燃料电池为方向,加快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
在科技创新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突破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专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争取在2010年达到万辆级批产。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863资源,联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及各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开发概念、工程样车,到2010年商业化示范运行达到一定规模。
在发展形式上我们在加快发展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合资企业作用,在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海申沃等合资企业产品平台上,开发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注重发挥好自主品牌与合资企业在整车开发、零部件配套方面的协同效应。在自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结合奥运会、世博会需求,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充分利用国内863资源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对外合作提升关键技术能力,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上汽围绕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两大重大活动,开展了周密的准备工作。上海大众计划与同济大学合作,制造20辆“领驭”燃料电池轿车,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根据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定的园区“公共交通零排放”的交通规划,上汽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全球合作伙伴联合成员,承担了所有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大巴、超级电容大巴、电电混合大巴、燃料电池轿车等车辆的开发任务。下阶段上汽将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锻炼一支专门的工程团队,确保奥运会、世博会期间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
【搜狐汽车】: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在过去的五年里,上汽“走出去”参与国内外兼并重组的一些具体实践和成果?
【胡茂元】:对企业来讲,通过重组兼并,可以迅速做大企业规模,降低企业产能扩充的成本;通过重组后的协同发展,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家来讲,兼并重组可以避免重复投入和建设,可以避免汽车工业过于分散,产能闲置,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局面。
过去几年里,上汽积极利用国内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机会,盘活各地的存量资源,加快产业整合与全国布局,实现生产制造基地布局走出上海。通过一系列的国内兼并重组,上汽逐步完善了乘用车、微型车、重型卡车、工程机械等全系列、多品种的整车型谱,进一步提高了产能,在目前上汽全年150万辆左右的产销量当中,有50%以上是由上海以外的制造基地贡献的。上汽的“走出去”也进一步带动了外省市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外省市的制造基地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GDP,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拉动了当地汽车零配件、销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着眼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格局,上汽也一直在积极探索资本经营跨出国门和海外经营研发基地全球化布局,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经营能力。这几年,上汽在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并购重组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2002年上汽出资收购了通用大宇10%股权,从资本、产品、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融入国际市场,开创了国有汽车大集团投资国外汽车制造商的先例。二是先后在底特律、汉堡、香港、东京、首尔等城市建立了5个海外公司,并逐步把海外公司建设成为集团海外收购兼并及投融资的主渠道、当地的区域经营中心、海外信息集散中心、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三是相继控股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组建了上汽英国技术中心,通过集成世界资源,初步搭建了一个中、英、韩三地协同的全球开发体系,为上汽开发自主品牌产品和打造“荣威”中高端品牌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搜狐汽车】:作为一家汽车企业,上汽是怎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
【胡茂元】:众所周知,汽车既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也给社会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作为一家汽车企业,上汽一直积极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与社会各界一起营造绿色、健康、优美的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节能降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汽“十一五”工业节能降耗总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3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汽的下属企业从节煤、节电、节气、节水四方面入手,积极控制能耗。比如,我们的乘用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06年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比上一年度下降23.9%;同时上海大众还开展了水平衡工作,8年来轿车产量翻一翻,但取水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我们的另一家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则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能耗指标下降40%的整体目标,并在各个厂房车间普遍采取节能措施降低能耗。此外,在产品方面,各企业也都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油耗。
此外,环保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汽一直致力于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极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属企业采用环保工艺,推出环保产品,成效显著。比如,上海大众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轿车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已经制定了企业的环境方针,并于1997年12月在行业内第一个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家取得ISO14000的绿色汽车工厂。目前,上海大众各类车型均比国家法规规定的时间至少提前2年达到排放法规要求,同时不断将环保扩展到密封蒸发、电磁干扰、车内气味排放等各个环节,并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全部实现绿色产品的企业。上海通用从建厂开始起就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的规划和实施,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上海通用降噪治理和固废管理安全处置率达100%,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危废再生循环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的设施运行一次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环保验收,“三废”排放始终达标。2006年,上海通用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予“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成为汽车行业中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同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上汽也进行了长期规划。目前上汽已经在替代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收获了不少成果。到2010年,上汽将实现混合动力轿车产品商品化,上汽旗下自主品牌和合资企业混合动力乘用车形成万辆级产能,实现产业化;同时结合奥运、世博两大契机,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进程,发展并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积极探索替代燃料汽车商品化,促进二甲醚公交客车的技术成熟和示范运行,择时择机实现二甲醚城市客车产业化。
【搜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和上汽集团董事长,您对行业内的产能过剩现象是怎么看的?通过推进行业内的合作重组是否能有效提高产能利用率,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胡茂元】: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为了避免丧失市场机会,汽车企业的产能规划一般都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占用了过多的资源和能耗,自身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导致产品不能可持续发展等违背科学发展的种种弊病。因此,汽车企业应该打破地域界限、摒弃前嫌,加快彼此间的合作和重组,共同为中国汽车业的健康发展而尽职尽力。
企业以合资重组的形式合作开发产品是当前国际汽车社会的主流发展形态,而国内汽车企业之间通过并购和合作可以有效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产能利用率,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以上汽为例,在过去的几年里,上汽积极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重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2002年我们与通用汽车一起重组了广西柳州五菱,合资成立了上汽通用五菱,开创了中中外合作的先河。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已发展成为国内产量最大的整车厂和国内微车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2004年,我们完成了对烟台大宇发动机和沈阳金杯通用整车的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和上海通用北盛汽车公司;2007年,上汽与依维柯联合重组了重庆红岩,成立了上汽依维柯红岩整车与发动机公司,今年上半年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97%。在“走出去”参与行业重组的过程中,上汽自身发展了,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外省市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外省市的制造基地不仅为当地创造可观的GDP,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拉动了当地汽车零配件、销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们背负的历史使命,而企业间的合作重组能够迅速实现资源整合,加快自主能力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