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一度热议的“聪明的哥一月赚8000”,似乎给人“的哥”生财有道的行业印象。但事实上,申城“的哥”并没那么风光,甚至整个行业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日前,市人大财经委等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出租车驾驶员座谈会,与会者建议,适当放宽限制,引进外地“的哥”,以充实本市出租车司机队伍。
出租车行业缺乏吸引力
“我一天工作18到20个小时,一年基本没休假,还不到50岁,就落下一身病。”强生“的哥”朱某的境遇并非个例,很多“的哥”和他感受一样:开车太累。
上海出租车行业协会算了笔账,如果以每月15天、每天18小时计算,上海“的哥”工作时间达270小时/月,是法定工作时间的160%。据了解,大多数出租车司机长期疲劳驾驶,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可“的哥”的辛苦付出与回报似乎不成比例。大众、强生等公司分析,近年来油价飙升,运营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幅上涨,而运营收入并没增加。出租车司机每月扣除成本、罚款,到手也就两三千元。出租车司机劳动强度大,行业风险高,待遇保障却低,这导致出租车行业缺乏吸引力。大众出租一位负责人感慨,这两年招聘时门庭“冷落”,前来应聘的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巴士公司甚至曾推出一项奖励制度:凡本公司司机,若能向公司介绍一位司机,奖励1000元。
“老司机渐渐离去,新司机难招,出租车行业可能要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座谈会上多家公司都有这样的隐忧。据了解,上海目前出租车驾驶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到50岁之间。而上海出租车承担了23-26%的客流量,如果司机队伍不稳,将会影响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
有限制引进外地“的哥”
蓝色联盟公司认为,经营模式应多样化,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可尝试“半合作”运营模式,即让司机缴纳一部分预交款,使公司和司机共同承担利益和风险。据了解,宫霄出租车公司有一半以上司机参与了“半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四年下来,司机可多赚6万元,平均每天多赚90元。
不少公司呼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的哥”,来补充上海司机的缺口。“对司机来源限制的条款要修改,”市立法研究所郑辉说,1995年实施的《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与《行政许可法》相冲突。户口问题不应成为外地“的哥”进沪服务的限制。
引进外地“的哥”涉及到如何管理,教育培训上岗、福利待遇等问题,有人担忧是否会扰乱本市出租车市场。出租车行业协会认为,开放外地劳动力市场应有比较严格的条件限制。他们建议,可通过协会到外地统一聘任,培训后上岗,做到总额控制,外地司机最多占行业从业人员总量的10%,并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