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昆明12月1日电(记者陈鹏)11月24日,是春城昆明的第三个“无车日”。当天,有很多市民自觉做到“今天不开车”,但也有不少市民照样驾车上路。昆明市政府将“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确定为“无车日”已有两个月,在如何缓解交通压力的重大课题面前,昆明冲到了其他城市前列,也率先将公交建设、合理出行等难题摊到了桌面上。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第三个“无车日”,
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对这个特殊的日子给予这样的评价。
汽车是
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选择汽车是基于出行权利与便利的双重考量。范建华坦言,交通拥挤的根源在于人,“无车日”的逻辑似有问题。“它在剥夺市民的权利。唯一的好处是,它开始让市民思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重大命题。”范建华说。
11月24日,争执在第三个“无车日”依然激烈。不少市民的呼声体现在:侵权,治标不治本。
范建华认为:“推出"无车日",并不能把交通问题解决好――关键不是诱导人们怎样少开车、不开车,而是政府必须履行职责:构建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市政规划、发展公共交通……要为市民出行创造方便。”
昆明的交通问题的确很突出。2000年以来,昆明私家车保有量飞速攀升,目前这个常住人口不到400万的城市,已经拥有近70万辆私家车,由于规划不力,部分街道交通在高峰期时濒临“瘫痪”。
出发点值得肯定 更多专家、昆明市民还是对“无车日”予以肯定,认为这是良好的开始。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系副主任符继红认为,“无车日”促使人们思考人与车、人与城市的复杂关系。“无车日”给他的切身感受是城市环境的微妙变化:噪音降低、污染减少,城市重新焕发出1980年般的亲切感。尽管它以牺牲部分人出行便利为代价,但公交车也可以将“损失”弥补回来。
“"无车日"也凸显了公共交通的严重滞后。我认为解决城市拥堵的核心是公共交通的发展。眼下各大城市的公交规划、服务体系、服务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这当然会加剧车与人、与环境的矛盾。”符继红说。
云南省交通厅总经济师阎政达也持相同观点。以昆明为例,尽管推出“公交优先”并设置了公交专用道,但公交发展远远跟不上急剧膨胀的出行要求。目前公交车辆仅承运了昆明23.5%的乘客,“最快的主城区公交车每辆间隔也需要5分钟至8分钟,这说明昆明公交运力严重不足。”
记者所走访的不少市民则对某些线路一味购置豪华公交、互相攀比的做法颇有微词:在运力并不大的支线购买一辆豪华大巴意义并不大,不如在运力最紧张的主干线上购买10辆轻便公交来得更实际。
“2008年,昆明市将投入70亿元改善交通,这是一个好消息。当然,也对其中的公交网络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严峻考验。”符继红说。
借此引导科学出行 法国人在1998年首倡的“无车日”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认可,昆明在全国的“一马当先”能否实现良好预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乐观地认为,“无车日”对人们出行习惯、
环保意识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定会促使它延续下去。
“欧洲很多国家的小城镇都是"无车日"坚决的拥护者和受益者。我在很多国家看到,人们在长期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环保和交通意识,这有助于构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杨福泉说,眼下中国急需扭转的是“轿车=身份”的思维。由于资源严重紧缺,“车本位”不该成为主流,必须向“人本”和“环保”尽快转变。
“无车日”不是反对人们购买和使用汽车,而是通过鼓励市民放弃私家车改乘公交车、近距离出行采用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加强环保意识,告诫市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护环境应该从每个人的日常出行做起。“其精神意义远比物质效果大得多。”杨福泉说。
很多昆明市民已经开始接受这样的变化。公务员王榕最近就经常步行到4公里之外的单位上班,放弃开车。“油价涨得太猛了!短途开车越来越不划算,还制造拥堵。应该向一些欧洲市民学习,周末需要远行的时候才开车。"无车日"的确开始让我思考怎样出行才是健康合理的。”他说。
今年,一项“绿色出行”行动也得到了包括
北京、
香港、昆明在内的全国20个城市民间组织的大力响应,他们提倡人们尽量选择人均耗能和排污都较低的公共交通或自行车、徒步等方式出行。8月份刚刚加入了该绿色组织的吴海杰认为,“无车日”所引发的思考与绿色出行相辅相成,目前有不少昆明的年轻人像他一样放弃了汽车而自愿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他相信会有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为解决城市拥堵、环境保护尽微薄之力。
(责任编辑:唐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