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汽车工业形势好,其中乘用车形势更好,1-10月乘用车累计销售507.94万辆,同比增长21.21%。今年全年乘用车销售突破600万辆,已无悬念,轿车更是进军450万辆。离年底还有1个月时间,国内各家乘用车企业预期目标完成得怎么样了?
假如不考虑经济效益,单就销量角度出发,参照历史数据与去年销售同比,乘用车企业今年预期销售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可谓冷热不均:个别的突飞猛进,多数是平稳运行中增长,有些不进而退,有的则离预期目标“野豁豁”,几乎被市场边缘化。
前10个月累计销量超过去年全年销量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有7家,中资企业6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中外合资企业均为外资品牌,一汽轿车的销售结构中,外资品牌占大头。这些企业对乘用车行业2007年销售增量的贡献功不可没,广州丰田、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华晨中华汽车和长安福特马自达等更是出彩。
提前完成者凤毛麟角
东风本田前10个月完成10.07万辆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113.85%,也超过了去年全年6.34万辆的销售,提前2个月实现今年预期销售目标。该企业以运动型多功能车CR-V为市场竞争的切入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思域(CIVIC)搭载新开发的1.8Li-VIEC发动机,具备相当于2.0L级别发动机的动力性能、相当于1.5L级别发动机的油耗,很快受市场青睐,成为热捧车型,在短时间里打造出东风Honda的强势品牌和规模效应。
海马汽车强化自主品牌获得成功,福美来走俏市场,今年有望完成12万辆,明显突破预期目标。
主流企业可如期完成
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长安福特马自达、奇瑞以及华晨的中华和宝马汽车等企业,它们前10个月的销售,完成了年度预期销售目标的80%以上,因而,预计能如期完成预期的年销售目标。
一汽大众销售38.38万辆,完成率95%;上海通用销售38.25万辆,完成率85%。鉴于一汽大众旨在夺冠的雄心和上海通用极强的销售“爆发力”,2007年度乘用车销售冠军,基本上在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的博弈中产生。
上海大众曾经创造过年销39.6万辆的全行业纪录,2004年后一度落后,经过3年的“卧薪尝胆”,锲而不舍地进行营销理念、营销体制的转型和变革,今年前10个月销售36.39万辆,完成率90%,实现“破冰(39.6万辆历史最高纪录)之旅”,上冲40万辆大关胜券在握,有望“坐3争2”。
奇瑞在调整发展战略,由重销量向打自主国际名牌转型。即便如此,预期的39.3万辆目标也能如期实现,其前10个月的销售完成率为83%。由于第5位的销量与之相差8万辆,奇瑞完全能坐上今年的第4把交椅。
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市场运行稳健,上半年销售业绩卓著,两企业均在下半年先后调整、提升预期目标,一汽丰田将26万辆上调至27万辆,广州丰田将15万辆增加到16多万辆。广州丰田的增长势如破竹,前10个月增幅高达308.86%,是全国乘用车企业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企业。
长安福特马自达前10个月的销售完成率为95%。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崛起,在于近几年新车型蒙迪欧、三厢和两厢福克斯、07年欧洲年度车型S-MAX和蒙迪欧-致胜等的频频推出,并为消费者认可,使其销量迅速跃上一个新高度。
华晨汽车中华和宝马的完成率,分别为91%、87%。在董事长祁玉民铁腕治理下,华晨经营出现转机,今年拟降本11亿元,产品竞争力增强,市场热销。从运动到休闲、从经济到豪华的配套“大餐”,使华晨成为自主品牌企业冲击市场的一个新亮点。
完成率低者仍有机会
1-10月销售目标完成率低于80%以下的企业,有广州本田、天津一汽、东风日产、神龙、东风悦达起亚、北京现代、吉利、东南(福建)、长安铃木、比亚迪、力帆、北京戴-克和南京菲亚特等。因为11月和12月通常是汽车销售旺盛的月份,可能有公车招标采购大单并出现私车购买高峰,这些企业仍有机会。笔者看好的是其中的广州本田,它有年末发力的历史。
有些企业鉴于2006年的突出业绩,对今年销售预期有点高估。但它们前10个月有很高的增长,如力帆增长537.90%、比亚迪增长63.5%、东南(福建)增长48.47%、东风日产增长39.2%,它们到年底也会保持两位数及其以上的增幅。东风日产曾经在CCTV—2举行全国范围的“百万年薪选聘营销总监”活动,市场的期望值很高,但新总监要完成30万辆预期目标,目前看来已力不从心,有点遗憾。
有些企业已经修正预期,调低预期目标,如北京现代和吉利。按照前10个月的市场运行状况,北京现代虽然把目标从31万辆降到26万辆,但要完成任务恐怕仍有难度。吉利意欲摆脱低价车的形象,“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其将原26万辆预期目标调整为19万辆后估计能实现。
有些企业如天津一汽、长安铃木和东风悦达起亚前10个月的销售,已经是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天津一汽和长安铃木受小排量车大幅下挫所累,年底最后两个月,它们难以“力挽狂澜”。
众所周知的原因,南京菲亚特产品以及企业,均处于市场边缘。此外还有几家年产销都是零记录的企业,它们只是有个整车生产资格的“躯壳”而已,它们的前途是,要么接受兼并,要么转向零部件,要么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