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传出消息:2007年汽车产量达到888万辆。国人喜欢吉祥数字,“888”无疑是中国汽车人在新年献给同胞最好的礼物,也仿佛是一个从汽车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吉祥预言。
从1978年的年产15万辆,到2000年200万辆的产量,再到2007年产量达到888万辆,在过去近30年里,中国汽车产量在世界汽车工业的份额从3.2‰增加到10%以上。
站在“888万辆”的门槛上,我们必然急切地想向“强国”迈出一只脚,但也正因为站在从量变向质变跨越的门槛上,中国汽车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不会跌跤。
不是笔者杞人忧天,我们并非离汽车强国只有一步之遥,而是还有很长一段路,这段路也并非康庄大道。
“汽车大国”反映的是我国汽车业的大小或规模,“汽车强国”反映的则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或实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对全球汽车工业的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发展的外部因素时刻处于变化中,就在我们取得“888”的吉祥成绩时,一些可能改变我们发展轨迹的因素值得关注。
首先是我们的近邻俄罗斯和印度的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都看到了俄罗斯市场的广阔,而中国企业在那里目前并没有太多优势。印度市场到2010年可能会有每年200万辆的乘用车销量。还有,东欧各国加入欧盟后对跨国公司有很强的吸引力。
与中国10年前的情况相仿,俄、印及东欧各国的经济在加速融入全球;与中国5年前的情况相似,跨国公司都在上述国家大把大把地投资;与中国现在的情况相同,上述国家尤其是俄、印两国都致力于成为经济强国。可能在几年内,会有若干个与中国汽车工业水平相当、在全球产业链上定位相仿的国家出现,这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次,目前我国零部件工业体系难以支持我们成为汽车强国。虽然有很多零部件企业已走向海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企业出口的零部件的技术含量远低于外国同行,基本上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品上,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较少。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民族汽车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选择适用的零部件,这一方面加快了整车厂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本土零部件企业无法与下游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第三,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员工工资上涨压力,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而带来的出口压力……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在考验我们的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单独就能解决的,而行业却可能因此放缓发展步伐。
第四,绝大多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仍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正向开发体系,而且由于倾向于走日韩模式求发展,企业过于注重应用技术的研究而忽视基础性研究。虽然现阶段能有效加快发展速度,但不利于真正缩小竞争差距,更不用说在技术上赶超他人。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困难,无法顺利解决它们,成为汽车强国则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