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能否被中国市场的消费者所接受,将会用多长时间来接受,还是有待政企合力解决的问题。
“看最近媒体都在介绍混合动力车如何省油,我也去4S店看了看。车的外形都很时尚,不过不知道性能如何,会不会经常出毛病,在街上没见多少人用,我心里也没谱。
近期打算买车的公务员刘先生告诉记者,他还接受不了混合动力车,他认为传统的汽油车技术成熟放心,并且价格越来越实惠。
刘先生的想法在目前中国消费者中很有代表性,在新能源车被各车企争先恐后大力推广的同时,其高昂的售价却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过去的一年里,就汽车行业本身而言,出台的政策并不多,而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整体战略思路,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草案等各项环保节能法规的发布成为最大亮点,影响着每个汽车企业的发展轨迹。
然而,面对新能源车推广使用困难的现状,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和优惠,对于新能源车能否被国内市场所接受,起着决定性作用。
环保法规引领技术升级
在2007年的“两会”上,汽车界代表、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尹家绪曾为发展混合动力车疾呼,希望将混合动力车技术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建立自主品牌混动汽车产业化的共用技术设计平台和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平台,一时间使发展混合动力车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国家发改委于去年正式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也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于是,2007年下半年掀起了一场跨国车企与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争相投入资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高潮。通用、丰田、本田等各跨国企业相继在中国市场推出混合动力车,并先后达到量产。长安汽车也发布了自主品牌首款混合动力车,走上了混合动力车产业化之路。
国家能源办也开始对外公布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征集修改完善的意见。这一草案涉及电力、煤炭、石油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将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影响。它明确了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市场定价原则,为今后燃油税政策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政策的发布对汽车业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国家环保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为中国汽车产业指明了方向,也为汽车业的和谐发展树立了规范。
如果说发展新能源车是长期战略,不能在短时间内对汽车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在排放标准上的新法规和国内首个车内空气污染标准规范的确立将会对汽车企业产生更实际的影响。
环保门槛的一步步提高,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而言,更是一次次挑战。这些标准的实施将使技术含量低的汽车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升级,更加注重精益制造,全面地提高产品品质。
很多自主品牌要面临着技术的革新和成本上升的压力,否则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这些环保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能源车期待税收政策支持
然而,在汽车企业轰轰烈烈生产新能源车的同时,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却对其很少问津。几乎没有消费者愿意多负担一笔数目不少的钱去购买新混合动力车,这使新能源车显得曲高和寡。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消费者不愿意承担这种新产品的高昂价格,因此企业难以将产品大量销售出去;二是有的产品需要社会使用环境,如电动汽车的充电站、燃气汽车的充气站等等。
不过,市场上没有一定数量的新能源车,燃料供应商就不愿意建立更多的燃料供应站,而没有一定数量的燃料供应站,消费者就不愿意买新燃料车,这样新能源车的产量必定很少,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这又使过高的价格影响了消费者购买。
所以,发展新能源车,还需要相应优惠政策支持。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建昕告诉记者:“目前,新能源车价格普遍比传统动力同级别车高出20%以上,如果没有政策补贴的话,新能源车的昂贵售价势必成为阻碍中国开启新能源市场的主要障碍。”
在国外,为支持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各个国家都推出了相应的税收政策。
例如,美国加州政府规定,凡购买电动汽车或天然气汽车的公民,可以享受还贷期限为3年的9000美元优惠贷款和10%的税收优惠。法国政府规定,经销商每卖出5辆传统汽车,就必须卖出一辆新能源汽车,每辆新能源车享受上千欧元的优惠。在日本,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补贴是平均每辆20万日元。
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把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视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税收杠杆以主动、灵活、直接、刚性的调节方式,成为政府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值得欣慰的是,在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中,国家有关部门表示将从消费和生产环节方面给予新能源车支持,包括税收政策、审批等各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还有可能在停车、过桥、高速公路等环节得到便利。
虽然具体的扶持内容还需要各部委出台相关措施,有待进一步明确,但这无疑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之路投下了一片光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