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全球车市格局如同地壳板块运动一样,或漂移,或沉沦,或集聚,但没有人愿意沉沦,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业的“亚太板块”已经隆起,且正在不断上升和扩大
来源:汽车人杂志 作者:张敏
2008年1月23日,通用汽车公布了2007年9369524辆的全球销量成绩。
虽然这些厂商的排名和销量变化极大,相对不够稳定,但近期内将有新兴的厂商进入这个区域,而这些新兴厂商很有可能从“亚太板块”中诞生,未来的全球车市格局中将深深烙上亚洲乃至中国的烙印。
美国“三大”远行 伴随着美国工业一起成长起来的美国“三大”(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现在集体处于尴尬境地,连年的本土销量下滑颓势未能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根本的问题是,现在美国人不买美国车了。”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工会前主席道格拉斯·弗雷泽这样说道,相信美国“三大”更能够体会到这种被人遗弃的“切肤之痛”,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曾经的老主顾或是潜在客户重新回到自己的阵营。 但从现状来看,美国“三大”面对本国消费者时明显信心不足,在那些曾经熟识的消费者之间,它们突然手足无措甚至不知该如何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了。通用比其他制造商拥有更多的品牌和产品线,福特下至福克斯两厢小型车上至阿斯顿·马丁超豪华跑车,产品系列足见丰富,但美国消费者却对这些视而不见,他们更多地去选择日本车和欧洲车。看来,美国汽车制造商真得“痛定思痛”了,而不是一味去埋怨“美国汽车消费者往往是变化无常的,预测他们的喜好往往是徒劳的”。
除了本国消费者不买账之外,让这些汽车制造商“寝食不安”的便是美国工会,在争取劳工利益方面,这个实实在在为工人考虑的组织机构丝毫不手软,美国“三大”的年度财报上每年都会有工人加薪或是工人退休类的内容。
但去年以来面对美国“三大”的继续颓势,美国汽车联合工会(UAW)似乎做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妥协。2007年9月26日,通用汽车与UAW达成临时协议,该协议对通用汽车所承担的UAW退休工人健康保险债务进行了调整,同时允许通用遣散更多70美元/小时工资的老员工,代之以低工资工人,以便增强通用的竞争实力;2007年12月19日,通用汽车与UAW就第一阶段的裁员方案达成一致;2007年10月12日,克莱斯勒与UAW顺利达成临时性劳资协议;2008年1月23日,福特和UAW就小时工一次性买断达成协议,福特给予了这些小时工相应的补偿。
工会的让步,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美国“三大”喘息的机会,也使得美国“三大”适当削减了成本,而这也是大多数“年景不好”的制造商通常采用的办法。但几年来,美国“三大”一直都没有停止裁员、关闭工厂等削减成本的举动,最后仍然没有遏住亏损的势头,显而易见,它们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接下来的疑问便是,美国“三大”究竟要滑落至何时,会滑向何种境地?难道真如中国“汽车狂人”李书福2001年的预言,“未来的10年、20年,通用、福特一定会破产?”
“老到”的欧洲军团 2007年,欧洲列强表现依旧“沉稳老到”,稳中有升。大众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表现最为抢眼,2007年全球销量接近620万辆,连续4年增长率都超过6%,销量直逼曾经的全球老牌亚军福特,旗下8大品牌更是全线飘红:奥迪2007年销量突破96万辆,迈进百万大关在即;斯柯达销量达到了63万辆,增幅为15%,远远超过此前预期;超豪华车宾利的销量也突破了1万辆大关……一系列的利好消息极大地刺激了大众的“野心”,不仅加大了对新兴市场印度和俄罗斯的投入,首次在俄罗斯组装帕萨特和斯柯达明锐,大众总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更是踌躇满志地表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产能提升10%,在未来10年里超越丰田。 另外,两大豪华品牌宝马和奔驰,2007年的表现也“令人瞠目”,宝马的全球销量增长率接近两位数,负责销售和市场的董事斯蒂芬·克劳斯(Stefan Krause)这样说道:“我们圆满完成了2007年的销售目标,即实现较高的个位数增长……总体来说,就销量而言,宝马集团再次拔得全球豪华车市场头筹,我们对于2008年继续保持这一领先位置充满信心。”
2007年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分手”,丝毫没有影响奔驰的良好表现,2007年奔驰乘用车销量接近12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法国“两大”—PSA和雷诺都有不俗表现,前者的全球整车销量达到342万辆,与2006年相比增长1.8%,后者全球销量增长2.2%,达248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6%。
隆起的“亚太板块” 如果说底特律是陷落的话,那么“亚太板块”则是隆隆升起。2007年,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和日产的全球销售额分别达到创纪录的936、365和368万辆,一水之隔的韩国现代-起亚集团销量同样惊人,达到390万辆,这几家的销量总和已经把美国“三大”远远甩在身后,且在当下销量基础上还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着。一切都在昭示,亚太才是未来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30年前,谁都不会料到昨天的汽车小国会在今天迸发出如此大的能量,更不会料到有可能把通用从占据70多年的全球汽车头把交椅拉下马的,竟然是来自亚洲的制造商,而不是汽车诞生地——欧洲。
不同于日本和韩国,虽然中国经济正以惊人速度发展,但中国的汽车普及率相比发达国家依然很低,所以中国这片热土上能够承载得起像丰田、通用这样的巨头。事实正如预料中的那样,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产销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本土品牌在国外汽车巨头的排挤下不但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且发展速度迅猛, 印度的国内企业同样具有与中国类似的优势:广阔的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宽松的投资环境,同时也存在着一批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国内最大的本土制造商塔塔汽车集团(Tata Motors)去年产量达到了30万辆,控制着印度65%的商用车市场和19%的乘用车市场,而塔塔汽车在2007年6月宣称将推出一款全球最便宜的小型汽车,价格仅为10万卢比(约合2467美元,18872元人民币),不仅吹响了进军廉价小型车市场的号角,更是震惊了全球同行。
可以肯定的是,汽车业的“亚太板块”已经隆起,且正在不断上升和扩大。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些“后起之秀”将会成为未来的强者,比起“前辈们”,它们拥有更多可供借鉴的现有先进技术和经验,不会固守于老旧的套路,正如美国Auto week感叹的那样:“这是来自亚洲汽车制造商的又一轮入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