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利润水平看,汽车产业仍然是朝阳产业,具备相当大的盈利空间。部分企业市场占有率下滑,不过是让竞争对手多赚了些银子,自己保持小康水平应该没有问题。从汽车企业到经销商,抱怨苦日子的比比皆是,但加价卖车依然风行,在中国车市赚钱还是很容易的。
不管春风得意也好,暗自神伤也罢,2007年已经过去,新的产销纪录一定会在2008年诞生。业内预测,今年汽车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达到产销10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幅度为15%上下。而相继出炉的汽车企业2008年产销计划也让我们看到,中国车市仍是风景这边独好。
2007年产销10强厂家,除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外,其余6家均未完成年初目标。一些企业吸取去年教训,制定2008年目标时较为保守;也有一些企业经历销量低谷后,仍保持乐观情绪,定下了令人吃惊的目标数字。
10强中,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都制定了超过20%的增长目标。这三家一直是历年车市前三强,属第一阵营,竞争可谓相当激烈。上海通用在连续三年蝉联乘用车销量冠军,保持年递增10万辆之后,如今压力比谁都大,今年60万辆的计划稍显保守,这第一把交椅可不是好坐的。
两个大众则显得颇有冲劲。一汽大众产销目标60万辆,增长21%;上海大众目标59万辆,增长率29%。一汽大众的大众和奥迪品牌将各自推出一款新车,销量目标分别为50万辆和10万辆。上海大众的增量主要体现在斯柯达品牌上,该品牌的表现,将决定上海大众今年的位次。经过2007年的拔高宣传,斯柯达的品牌形象目前有了较大提升。
今年1月,上海大众仅次于一汽大众,销售了4.5万辆,明锐突破6000辆,对于斯柯达是个巨大鼓舞。去年上海大众的心思都放在了斯柯达身上,领驭、桑塔纳和POLO则一直保持现状。三款老车型是挖不出更多油水的,17万台的增量,有一半要由斯柯达来实现,如果今年该品牌能有巨大突破,上海大众重回销量第二不是没有可能。
从营销效果上看,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尚有一定差距。强档车型迈腾在旋风式的营销中,并没有实质性地提升销量,2007年月均销售不足4500辆,近期的大幅优惠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奥迪品牌,在中国豪华车阵营中,奥迪愈战愈勇,今年更创下除德国本土外,海外市场销量第一的佳绩。单车利润一汽大众仅靠奥迪已赚得盆满钵满,因此迈腾等新车表现不佳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去年产销目标顺利完成的四家企业中,长安福特马自达是个增长中的另类。从前几年不被看好,到福克斯出山后好运连连,反差巨大。今年长安福特的产销目标31万辆,增长42%,是前4名厂家中,预计增长率最高的。考虑到今年蒙迪欧-致胜的放量、马自达2和新嘉年华投产,确立这样的高目标还算客观。厂家表示,今年蒙迪欧-致胜计划销量为6万辆,福克斯为11.2万辆,S-MAX为1万辆,马自达2和马自达3为11万辆,沃尔沃为9000辆。与前三名企业相比,长安福特的产销基数本来就低,这样的目标反而更容易完成,令人担心的倒是两个大众,寄托增量的车型都各只有一款,一旦决策失误,市场目标将很难实现。
其他企业中,一汽丰田目标40万辆,增长率42.25%;广州丰田目标21万辆,增长率23.31%。一汽丰田今年的增量在于卡罗拉和新威驰,但卡罗拉的后劲还有多大,需要观望,新威驰能否重振旗鼓也很难说,因此该企业存在很大的变数。广州丰田的凯美瑞今年计划产销17.5万辆,还有3.5万辆交给了年中上市的小型车雅力士,有凯美瑞做顶梁柱,这个目标应该能轻松完成。
本田系下,东风本田目标15万辆,增长率18.11%。产能不足一直是东风本田扩大销量的最大制约,现有的12万辆产能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行,今年东风本田将在武汉的第二工厂再次扩充产能。广州本田出乎意料地制定了一个低目标,让人备感意外。产销目标只有34万辆,增长率15.25%,其中第八代雅阁产销计划为17.8万辆,奥德赛为4.2万辆,飞度和思迪均为6万辆。考虑到全新一代飞度今年年中的上市,这样的产销目标过于保守了。有趣的是,广州本田为雅阁定下的目标销量只比凯美瑞多3000辆,像是故意与对方玩僵持。
与广州本田的保守目标相比,北京现代则显得自信过人,目标38万辆,增长率达到64%,是所有合资企业中,预计增长率最高的。这样的产销目标是如何制定出来的,让人有些诧异。伊兰特HDC是北京现代今年最大的希望,但从目前韩系车的处境来看,即使这款车超常发挥,也未必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增量。在去年销售23.1万辆、销量远低预期的现实下,定出这样的高目标,很难说是发奋补过还是心理安慰。
2008年的车市依然令人充满憧憬,卧薪尝胆者如吉利,预测目标26万辆,增长率18%,今年欲迫切转型。厚积薄发者如神龙,目标28万辆,增长率30%,其第二工厂即将开工,今年一年就要投放五款全新车型。自信与实力兼有者如东风日产,目标33万辆,增长率21.37%,从天籁到逍客,欲完成五大车系的战略布局。谦虚理智者如上汽通用五菱,目标62万辆,增长率12.7%,在保住微车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更重视塑造企业形象,延续品牌口碑。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好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追求销量的同时,更需理智地看待自身现状。过高的产销目标未必就是自信的表现,没有好的口碑和企业形象,高销量只能是昙花一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