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产品阵营日益完善,其竞争区域也扩大到了中国自主品牌的优势空间,对自主品牌颇具威胁。
中国自主品牌之路该如何走一直是汽车业内人士讨论的话题,在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量逐年上涨的时候,本土市场份额却日益受到来自跨国汽车巨头的威胁。
在本次“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呼吁应当政企合力,为自主乘用车发展赢得空间。
优势市场正被蚕食
“十五”以来,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带动下,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888万辆和879万辆,同比增长22.02%和21.84%,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在快速增长的车市背后,自主汽车工业,特别是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空间,却面临着巨大的潜在危机。
首先,合资企业主导乘用车生产与销售。2007年,乘用车销量排名前10位企业依次为: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奇瑞、广州本田、长安有限、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和北京现代。
前10家企业总计销售乘用车364.5万辆,合资企业销量297万辆,占81.5%;产销10万辆以上的轿车企业共16家,实现总销量420.1万辆,而自主品牌企业仅5家入围,销量仅占1/5。合资企业凭借品牌、技术、产品、资金、规模的优势,在中高端轿车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而自主品牌只能在经济型轿车市场拼抢一些份额。
其次,自主品牌乘用车盈利能力低下。自主品牌聚集的经济型、微型轿车市场竞争充分,价格低利润薄,随着原材料、能源和人工成本的上涨,对盈利能力低微的自主体系更是雪上加霜。
轿车类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显示:天津一汽夏利实现3.3亿元净利润,而公司本部业务亏损0.84亿元,盈利来源于参股企业天津一汽丰田的投资收益。
长安汽车净利润6.47亿元,但其自主品牌微型车和轿车业务的营业利润仅为3990.84万元。吉利控股税后利润为2.14亿港元。相比之下合资公司盈利能力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的利润额分别为49.1亿元、25.09亿元、19.94亿元,具有极大的降价潜力,使自主企业在价格竞争中面临巨大风险。
再次,合资企业集体杀入自主品牌占领的细分市场。即使自主品牌已经退守占市场总量1/4的中低端轿车这一细分市场,合资企业也从未放弃对这一市场的争夺。
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大众体系等合资品牌实行疯狂国产化计划,先后进行了多次降价,多款车型进入10万元以下,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价格差逐步缩小,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逐渐弱化。
继印度塔塔公司推出2500美元的车辆后,丰田、通用都在加紧低成本车辆的研发,目标市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同时,丰田、马自达、福特、铃木等企业也加大在华小型车市场布局。
由此可见,中国自主品牌曾经的优势市场空间正在被更多跨国公司所侵占,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走出困境需政企合力
近些年来,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弱势地位依然明显。这是新版的“龟兔赛跑”,只不过这次比赛中的“兔子”从来没有要休息的意思。
针对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李维斗认为,这需要政府与企业齐心合力、共同努力,才能使自主车企走出困境,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只有具备市场竞争力,中国汽车产业才真正做到从大到强。因此,他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大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
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国家预算专项资金,整合企业、研发机构的研究资源,联合对共性技术、高新技术开展攻关,并建立攻关成果共享机制。
鼓励自主研发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在政策上给予补贴;加大产品自主研发投入的鼓励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2倍或更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进一步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其次,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关键在人才,应该研究国外人才、合资企业的人才支援自主体系的鼓励政策,鼓励自主企业引进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具有特殊专业技能、企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创业环境,让急需的专才愿意来、留得住,使用人企业有积极性。
最后,引导合资企业承担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责任。
跨国汽车公司直接向中国市场出售成熟产品和技术,对核心技术、基础研发等内容,则采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控制技术外溢,中方人员很难系统地了解技术开发的过程和细节,更难以积累技术开发的数据。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合资企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
所以,有关方面既要审查资金到位的情况,还要考核所建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及成果,要让合资公司的研发机构有计划地形成车身开发、整车开发、关键总成的开发、电控开发等能力,培养造就一批汽车研发人才,并以此作为审批合资企业后续产能投资及其他新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不能履行承诺的合资企业将不予审批总成引进、车身改型或平台引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