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央视二台“经济半小时”对C-NCAP进行曝光,C-NCAP的形象有可能一落千丈。
至于央视为何会盯上C-NCAP,而且拿捏得如此精准,肯定少不了有汽车圈内高人指点、不平者曝料和先前媒体各种质疑的铺垫。
由于汽车业庞大的产值、利润等分量存在,媒体和机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种评奖、评比层出不穷,派生出一脉的服务产业,滋养了不少从业者。各方争先恐后地以透支社会公信力为前提,如同某些地区乱砍乱伐掠夺自然资源一般。公信力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某种程度上也是脆弱的“易碎品”,经不起粗暴的滥用。
由于中国汽车行业管理部门机构变迁过于频繁,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许多需要法制制约与运作的事项挂一漏十,市场规模又以举世罕见速度扩张,因此必然存在许多逐利的真空区和灰色区,让各路人马趋之若鹜。这也算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另类魅力之所在。
在中国只要被央视“叮咬”过一口的企业,其产品或服务的形象短时间内很难翻身,因为国家“喉舌”的公信力要远远大于任何有国营背景的企业。当然,C-NCAP之类本身是个商业游戏,谁都可以做,C-NCAP也照样可继续运转,只要不公开指出C是CHINA之意,光打概念上的擦边球,国家工商总局等政府机构不便狠追究,其实长春武汉和上海等国家轿车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都可以纷纷打出各自的N多NCAP搅乱C-NCAP独撑的牌桌。
现在敏感的问题倒不是C-NCAP是否自己继续玩下去,而是C-NCAP赖以生存的“客户”们是否愿意陪C-NCAP玩下去。由于央视的定调,把C-NCAP弄得路人皆知是负面形象,整车企业再靠C-NCAP评定出的五星结果在媒体和社会上公开吆喝,将存在明显的经营风险,弄不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估计整车企业很可能会像法国DIOR那样在中国市场先把“莎朗斯通”广告代言人形象封存,丢卒保车。
挽救C-NCAP形象也不是不可为,出路也是有多条选择,至少是不能在老轨迹上跑,改换门庭也许是一种明智选择。C-NCAP可以把名份拱手出让给政府机构,比如新成立的国家工业与信息部,或者是国家质检总局,C-NCAP的“创始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可以甘当绿叶,充当技术协助者幕后角色。作为一个代替政府行使部门外包业务的中介技术机构,毕竟熊掌与鱼不能兼顾,名利双收的营生总必会不断遭到各种质疑。但凡违背了行业的公正原则,则迟早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竞争对手也不甘让其吃独食。做公信力的营生不是一般饭碗,头一口是米饭,第二口或许是泥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