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车限行方案参与制定者接受本报(法制日报)独家采访 回应公众关心问题
新闻快读
继上海市之后,北京市也“拿”公车“开刀”了。9月13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宣布:本市除特殊公务车外,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
在舆论有利有弊的评价声中,参与研究制定北京公车限行方案的权威交通运输法专家接受了法制日报独家采访,出台这一举措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监管?是否会引发“购车浪潮”等公众关心的问题,一一得到回应。
权威解读
□最大亮点是限行真正意义上的公车
□依道交法三十九条制定已充分论证
□财政技术行政“三管齐下”确保执行
记者 陈煜儒
卢明启是北京某单位的小车司机,早晨6点,他要乘地铁到单位,从单位开车空驶到“领导”家,载着“领导”去某处开会,然后再把车空驶回单位,下午5点等“领导”开完会,再驾车空驶去接“领导”,并送回家,最后再开车空驶回单位。
这虽不是卢明启每天必须的工作流程,却是最典型的“无效交通”的范例,在他驾车的7个环节中,只有两次属于“有效交通”———载领导开会和回家,而4个“空驶”则都属于“无效交通”。
“无效交通”过分侵占公共交通资源,已成为政府和百姓的“眼中钉”。
9月1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最新一期政府公报称:本市除特殊公务车外,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务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继不久前上海市有关部门宣布“本市各级公务车辆将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后,北京终于决定“拿”公车“开刀”了。
负担沉重 公车管理成一大难题
“北京市在制定这个方案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参与研究制定北京公车限行方案的交通运输法专家张柱庭教授9月16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市的公车限行方案一公布,便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有人说,公车限行,让“官”权清廉起来、节俭起来、顾忌起来、谨慎起来、约束起来,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也有人说,从全面长远的公车改革角度看,这样的公车限行方案,只是一个很局部、权宜性的措施,并未触及公车改革的根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单公务用车一项,每年消耗费用至少在3000亿元以上,而公车的使用,也有“三分天下”的说法,即:三分之一归领导,三分之一归家属,三分之一归司机,公车的使用管理是各行政机关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公车的大量存在,不仅不合理地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而且造成一系列其他弊端。
法律依据 道交法第三十九条
“这次北京的公车限行,有五大好处:限制公共财政支出、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交通拥堵、防止腐败、巩固奥运期间单双号限行的成果。”张柱庭直言,这次公车限行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
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周正宇介绍,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329万辆。这里边有多少辆车属于公车?多少辆属于私车?没有准确的数字公布。
有分析人士根据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召开时的数据,对北京市的公车数量进行了估算。当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82万辆,其中私家车200万辆。按照这个比例,目前北京公车数量应当在100万辆左右。奥运会期间,中央机关封存50%的公车,北京市封存70%,两项合计,封存公车的数量应当不低于50万辆。
某部一位司局级负责人向记者反映,他们司只有一辆公务车,几乎每周都需要用它运送机密文件,公车限行后,会对他们的工作有影响。
张柱庭说,法律需要对普通公务车和特殊公务车进行严格界定。有些基层单位,科级干部都配有专车,这是违反国家关于领导干部配车规定的,这次公车限行方案的一个亮点就是,不符合公车标准的多余车辆,要被拍卖掉,对真正意义上的公车进行限行。
监管手段 财政技术行政三管齐下
裁判员限制运动员的行为只需要吹一下嘴里的哨子,可要限制自己的行为时,裁判会不会吹“黑哨”呢?这是公众对北京公车限行最担心的问题。有人甚至质疑,北京的大街上还跑着相当数量的中央部门的公车,小裁判敢对大裁判的车吹哨吗?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政府此次公车限行方案就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文件》,该文件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节能行动”十项措施,其中包括公务车按尾数每周少开一天、行政机关办公场所三层楼以下停开电梯等内容。
分析人士称,由此看来,担心和质疑不必要,关键是如何监管的问题。
“北京的各条环线已全部被电子眼监控,交管部门掌握了所有公车车号,只要公车违规出行,通过技术扫描,很快就会被锁定,然后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处罚。”张柱庭向记者透露,对公车的监管手段很多,可以用财政的、技术的、行政的手段进行。公车出行,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属于财政支出,所以各机关的公车都有注册登记,拥有公车的机关,可以通过每辆车的油耗,算出公车是否依规定出行。比如,公车限行后,一辆公车只能跑4天,财务部门可以算出其平均每天的油耗,如果超出油耗限量,说明违反出行规定。行政机关可根据交管技术数据、财务报表相对应地制定管理规定,用行政手段加固监管力度。
“应该相信大机关执行限行方案的素养,即使出现个别违反规定的现象,也有可能是个人行为所致,机关行为的可能性很小。”张柱庭说,当然群众的监督作用也不能小觑,所以,有群众提出要给所有的公车增加标识,加强公车出行的透明度,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科学测算 不会引发“购车浪潮”
据报道,近年来,“乘用汽车已成为我国政府采购中订单最大、增长最快的采购项目之一”,“2004年全国政府公务用车采购金额为500亿元,2005年增加到600亿元,2006年700亿元,而2007达到创纪录的800亿元”。
有法律专家认为,采取得力的公车限行措施,也包括对购买公车实行严格审批与社会公示的双重监督,既保障公款不被滥用,也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奥运会单双号限行期间,一些人买了新车确保自家有单有双,每天都可以出行。坊间由此流传着“单双号限行增加了北京汽车的总体保有量,实际上是对公共交通资源更大占有”的说法。
那么这次公车限行,会不会迫使更多的机关购买新车,应对限行措施呢?
“北京市在出台这个方案前进行了科学的测算,专家组成员认为,只限行一个工作日就导致单位购车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成本不合算。”张柱庭告诉记者,根据测算,限行一天单位花费的交通费比买一辆车的财务消耗要低得多。国家机关在算这个账,很多不在限行之列的国企也在算这个账,因为,公车限行只是开了一个头,这样利国利民的措施很有可能继续深入。
机关“购车浪潮”不会风起云涌的另一个原因是,北京市已测算了全市公车合理的保有量,多余公车将被无情拍卖,怎么可能允许单位再购新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