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随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驾驶的第一辆荣威550驶出生产线,上海汽车临港基地正式宣布启动。
尽管只是匆匆露面,并没有讲话,但是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的到来仍旧让现场数百名职工感到兴奋。
按照上海汽车总裁陈虹的表述,这座位于上海市最东南端、紧邻杭州湾的临港基地,从设计之初,就以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模块化和高质量这"四化一高"的先进设计理念保证了其在未来30年内的领先地位。
"临港工厂主要生产荣威550、荣威750产品及直列四缸发动机。"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陈志鑫表示,今后按照规划,临港工厂共可生产两个平台共计6种车型。
王晓秋更是直言,工厂从设计之初就按照一切以品质为中心的原则,以精益化的投资理念打造中国自主品牌最先进的制造基地。
至此,临港基地将与仪征基地、南京基地一起成为上汽自主品牌国内三大生产基地,并与上海汽车技术中心安亭基地、南京分院和海外研发中心一起形成上汽完整的自主品牌体系。
已到任将近一年的陈志鑫,作为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和原南汽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也为目前上海汽车旗下三大自主品牌生产基地做出了各自的定位。从这个意义而言,临港基地的诞生并不仅仅带来新的15万辆产能,而是以此为标志,完成了整个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全局规划。
"先进技术"、"制造品质"、"规范化"、"执行力",在这一连串与临港基地相关的词语背后,上海汽车希望通过临港基地传达的,是一个强调产品品质的自主品牌理念。不论荣威还是MG名爵,在陈志鑫心目中都应该是自主品牌中的中高档产品,甚至与合资品牌相比也不遑多让。
背靠上汽集团这个目前国内最大,也是最具实力的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对于自主品牌的的诉求无疑也将是符合其领导者地位的。
"五龙汇聚"之地
对于临港基地的优势,陈志鑫戏言这里可成为"五龙汇聚"之地,地处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的临港新城位于上海市东南端,"兼有海运、铁路、公路、内河、空港等多种物流优势,非常利于工厂的物流"。
临港工厂基地选址上海南汇临港,与洋山深水港隔桥相望,总占地面积是120.71万平方米,一期占地面积67.85万平方米。同时,临港基地还有两条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条件,并与浦东机场接近。
这种兼具空、海、陆的交通优势,除了在生产物流领域的便捷,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未来产品的出口可能。面对记者的发问,陈志鑫意味深长地表示:"至于出口的事,我们先打算做好国内市场,等羽翼丰满时再谈出口。那时,大家就会清楚我们为什么落户临港了。"
事实上,临港这块"宝地"最早是上海大众临港工厂项目,当时计划扩大上海大众的生产车型,一期阶段是15万辆,第二阶段增加到30万辆。该基地2004年开始建设,由于销量迅速下滑和产能严重过剩,2005年处于困境之中的上海大众放弃了临港基地的建设,而选择将国产斯柯达的生产线放在改造后的嘉定工厂内。
2006年4月,上汽集团公司与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协议,接手该基地,并将其改造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整车及动力总成项目。
上海汽车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临港基地的启动早已准备就绪,在今年的6月中旬就曾打算正式启动,但因为奥运会等各种因素,最终日期定在了9月17日。
其实早在这之前,名爵、荣威一体化运作方案确定之时,上汽临港基地就已经重新启动。2007年9月,临港基地就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冲压、涂装等各车间均已经进入房屋建筑施工和设备安装阶段。位于宝山的荣威发动机工厂也已经陆续往临港基地搬迁,并将在10月底投入生产。
在更早的2006年,根据上海汽车公告,上汽规划在上海宝山和临港新城建立动力总成生产基地,整车生产规模初期为2009年达到12万辆/年,发动机生产规模为2010年达到17万台/年。据接近上汽的人士表示,随着临港发动机厂的投入使用,发动机供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影响荣威的生产。
对于上海汽车来说,临港基地从合资转向自主品牌,其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此前的两大自主品牌生产基地仪征和南京都位于上海,仅有上海汽车技术中心位于上海安亭,双龙的生产和研发也都位于韩国,因此临港基地也成为上海汽车在上海设立的首个自主品牌生产基地。
这其中的标志性意义不言自明,参加现场仪式的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表示,上海汽车临港基地的建成及投产,在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为上海经济生产方式转变做出贡献。
一旦陈志鑫规划中的临港、仪征、南京3个基地进入全面运行,临港这个技术最为先进的自主品牌生产基地,无疑将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更何况其区位优势还提供了相比其他基地更广阔的出口等可能性。
平台化布局
对于上海汽车和陈志鑫而言,临港基地的建成投产,除了其本身的先进技术和制造品质保证之外,最重要的意义是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平台化生产布局的初步完成。
按照上汽此前的规划,2007年至2010年,上汽荣威将推出中高级轿车、RV车、中级车、紧凑型等5个平台超过30款车型。因此,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产能扩张是必然的选择。
上海汽车自主品牌荣威此前一直在上汽位于江苏仪征的工厂生产。但是,随着仪征工厂作为上汽双龙生产基地的规划出台,以及荣威550的加入、荣威750产销量的提升,仪征工厂产能出现瓶颈。
统计显示,荣威550上市首月即公司销售了2546辆,在同级车细分市场位居第一。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里,荣威550单月销量2546辆,成为1.8T排量中级轿车的销售冠军。
根据陈志鑫的介绍,目前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三大基地,未来将不再按照品牌,而是依据产品平台来划分职能。南京基地未来将主产A级车和小型发动机;临港基地主产介于A+级车和B级车,如目前在产的荣威550,未来的新一代荣威750也将在这里生产;仪征基地除了现有的荣威750车型之外,还将生产双龙品牌的车型,并达到满负荷状态。
但他也表示,这种分工只是初步的设想,未来还可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目标就是利用好现有的基地和产能,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们的自主品牌产品定位已经明晰,荣威和MG名爵的定位已经有效传达给目标消费者,将继续坚持差异化的路线,至于双龙品牌,我们的定位就是‘全球SUV制造专家’,这3个各有特色的品牌就是我们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阵营。”用陈志鑫的话来说,在品牌的差异之外,是上海汽车自主品牌规划的“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研发、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采购,以此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在这样的全盘规划之下,2009年下半年临港基地除了目前的主力产品荣威550之外,还将投产一款MG名爵的新产品,“这是我们专门为MG名爵品牌研发的,将放在临港基地投产。”而作为MG名爵大本营的南京基地,明年年底也将投产一款荣威品牌的A级车。这样的“交叉生产”正印证了陈志鑫的表述,不以品牌,而是以产品平台完成各个基地的分工,最终实现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全盘统一规划。包括名爵的英国长桥工厂也在这个计划中,“今年我们的计划是在英国产销500辆名爵TF,目前已经完成了300多辆,完成目标的问题不大。”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分工似乎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产能。“南京的规划年产能是15万辆,目前尚未达到。基本设计产能为年产10万辆,今后将进一步优化油漆车间、车身车间,明年可能会达到15万辆的规划产能。临港规划年产能为15万辆,现在预计是10万辆至11万辆,实现15万辆还有一个过程。仪征年产能约为5万辆。”陈志鑫为记者算了上海汽车目前的“产能账”,但不到30万辆的产能中,一些同平台的车型还分散在不同基地间生产,并未实现产能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而借助平台化生产布局的完成,陈志鑫表示,临港基地已经预留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可以为新平台的生产线建设提供可能。而南京基地目前还没有达到规划的15万辆产能,借此机会也可以通过生产线的提升打通流程,"随着荣威A级车在南京的投产,我们可以在生产线改造的同时填平补缺,在2009年就可以实现15万辆的产能。"
"临港基地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5万辆的规划产能,加上到时候南京15万辆的产能和仪征基地,我们的产能似乎有点过剩。"陈志鑫表示,"但上汽发展自主品牌不是短期行为。产能和产品建设有一个先后过程,不可能完全同步进行。尽管做自主品牌的压力很大,但我想,如果市场情况允许,2010年我们将往年销售30万辆的方向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临港基地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毕竟这是上海汽车目前最先进的工厂,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一些合资工厂。而其发动机车间,也与宝山发动机厂一起,为未来荣威和MG名爵品牌的发动机供应提供了保证。更重要的是,对于一心期望高起点打造自主品牌产品的上海汽车而言,临港基地无论从规划之初的高技术、规范化原则,还是其在打造品牌过程中,都抓住最关键要素--产品品质的保证。
技术保证品质
根据上海汽车提供的资料,目前正式启动的临港基地,总投资29亿元,初期规划产能15万辆/年。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发动机等五大车间均是全新建造,生产设备采用国际一流的技术与工艺,并且强调"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新基地中由高速双向数据链和数据信息系统所搭建的神经中枢系统,确保工厂所有信息集成,实时监控,定向反馈,为现有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未来持续升级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础,这些都确保上海汽车临港生产基地面向未来30年保持领先性。
在制造管理方面,上汽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加强现场管理体系建设,在工艺布置、物流运输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中,全面实施追求零缺陷、零浪费、持续不断改进的精益生产方式。
在节能环保方面,临港基地则更加"耀眼",它是国内汽车行业中首家在面漆、底漆上全部使用水溶性漆的环保先锋,动力能源的设计、设备、使用均采取了最为节能的方式。
用临港基地厂长黄建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油漆车间的废水处理已经达到了浇花的水平,明年将达到养金鱼的水平。"
在黄建英对临港基地的介绍过程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品质",这似乎也成为上海汽车从上到下对于临港基地共同的诉求。"其实大家也了解,对于制造业而言,保证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执行力。因此我们不仅在厂区建设和设备投入上舍得花费,还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操作模式,以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标准的执行力。"据介绍,目前临港基地的一线员工,52%以上都达到大专水平,100%通过了专业技能培训认证,同时在进厂前还要经过4个月的培训,每年还将保证40个小时的课堂培训。
在临港工厂的各个车间,也可以看到专门的现场培训室,生产线每个工位都有一条黄色的拉线,是让工人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随时通知工段长和班组长,这样通过车间经理、工段长、班组长等几层的领导群体,以及技术手段保证的生产线改进流程,临港基地建立了以标准化操作、持续改进为基础的制造质量保证机制。
"我们作为一个新建设的基地,初期就是要通过执行力第一的理念,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来保证产品品质。随着团队的磨合完善以及生产线逐步上量,下一步将更加强调持续改进。"黄建英表示,目前产能还在爬坡阶段,已经达到27辆/小时的产量,随着10月份新增一条开卷落料线后,产能将进一步提升。明年一期预计能达到规划产能,即三班年产15万辆。
即使对于精益化的表述,临港工厂也时时不忘强调品质作为基础原则的地位。"在考虑成本受控的同时,我们始终将质量、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上海大众来到自主品牌,一直负责生产管理的王晓秋告诉记者,"在建立之初,我们就考虑了精益生产。我们的总装车间之所以设计成T型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将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用他的话说,精益化并不是一味省钱,而是在该花钱的地方舍得投入,在不该花钱的地方斤斤计较,"这次新工厂的建设,我们在许多领域都采用了国内一流的厂家的设备,但在国内厂家不能满足的一些关键生产设备上,我们不惜重金都采用国际一流设备。"
对于产品品质的重要性,陈志鑫也自有一番感触:"我以前一直在合资企业,来做自主品牌不过11个月,但最大的感触就是做自主品牌太难了,因为我们是白手起家,投入非常巨大。但我们必须要做,因为汽车工业对整个工业的拉动作用更加巨大,所以我们必须掌握知识产权,建立一个自己的品牌,就要从点滴的品质做起。"
或许正如陈志鑫所言,随着这个可以媲美世界先进工厂的临港基地建成,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高品质的自主品牌蜕变,而上海汽车也有望打造出真正的自主品牌中的领导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