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安部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4.9%,而在2004年这个比例为2.32%。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
酒精对司机的影响
对一般人来说,每百毫升血液里含有20毫克的酒精就足以使其感应物体移动速度的能力下降,同时对空间的感受能力也在下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酒后驾车的司机都十分信任自己的驾驶技术,认为自己虽然喝了点酒,但意识还是很清楚,只要自己小心点,酒后驾车应该没有什么大碍。然而,往往就是这种麻痹大意思想的存在,使得酒后驾车的司机成为了一幕幕悲剧的“导演”。
经医学研究证明,酒精对司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酒精会影响司机正确判断距离的能力;酒精会影响司机的注意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无法很好地控制刹车;酒精会降低司机的分析能力,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酒后飘飘然的愉悦感也很容易使司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即便是3‰的血液酒精含量也会分散司机的凝视力和视线焦点,从而对视力造成影响。
一旦司机酒后驾车,酒精的危险性就会十分可怕地体现出来。最新的研究表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同血液里的酒精含量呈现不对称的关系。如果司机体内每百毫升血液的酒精含量达到50毫克,事故的危险性会加倍;如果司机体内每百毫升血液的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事故的危险性将增加7倍;如果司机体内每百毫升血液的酒精含量达到150毫克,事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36倍。
司机解酒的四大误区
据有关机构调查,约有55%的司机对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往往心存侥幸。在他们看来,酒精对司机的影响根本没有那么严重,并想当然地相信所谓的“解酒秘诀”。以下是目前司机朋友们普遍存在的四大解酒误区:
一是错误地认为丰盛的晚餐会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丰盛的晚饭只能降低人体对酒精的吸收,但这并不意味着晚饭的时候喝酒就不会醉。
二是错误地认为喝咖啡和浓茶能够迅速解酒。咖啡和浓茶根本不能降低酒精对人体的影响,或减少解酒的时间,而只有时间才能降低人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捷径。
三是错误地认为只要在酒中掺入苏打水或其他软饮料就可以减轻酒精的影响。这样虽然可以稀释酒精浓度,但由于混合了软饮料后,酒的味道并不那么刺激,往往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饮酒过量。
四是错误地认为睡觉也能解酒。无论是睡觉或清醒状态,人体吸收酒精的速度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血液中酒精含量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完全取决于摄入酒精的量,喝得越多所需时间就越长。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避免醉酒和酒后驾车的最好方法呢?答案就是喝不含酒精的饮料或改乘出租车,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司机自己。当司机在与亲朋好友聚餐吃饭的时候,最好事先约定其中的某人不要喝酒,以便保持清醒;司机喝酒或醉酒后,可以改乘出租车回家。总之,如果需要开车就不能喝酒,哪怕是一小杯酒,甚至是一小口酒,因为酒后驾车很危险。
酒后驾车后果严重
为了减少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针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司机,警察会经常在马路上进行随机性的检查,一旦被发现酒后驾车,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如果酒后驾车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规定,司机将会被以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此外,司机酒后驾车,还将承担因交通事故而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和保险损失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外,酒后驾车最大的后果是给自己和亲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席间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奉劝司机朋友们千万不要把杯中酒,变成悔恨的泪水。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司机的错误思想,树立“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的行车准则,才能真正享受到开车的潇洒、驾车的快乐和有车的幸福。在路上,只有我们离酒远一点,才能更加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