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中国体制”下
对这个泱泱大国和她的人民了解得越透彻,就能越容易地与之交往,避免冲突,成功合作
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 马丁•波斯特 中信出版社
与龙共舞 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 Perkowski) 中国青年出版社
“如果在奥运会中有一类叫做‘极端资本主义’的比赛项目,我想杰克一定会得金牌。”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么评价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 Perkowski)。杰克是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这家中国的零部件企业,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供应商,在中国商用车的柴油机市场,亚新科已经供应了整个柴油机市场的20%到25%的零部件。
弗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描写杰克在中国的创业史。
杰克希望在中国打造一个年营业额10亿美元的企业,这个数字现在是5亿。在过去几年里,杰克和全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投资家或者实业家、政治家们分享着他如何在中国从零起步创建亚新科的过程,以及在打造本土管理团队中收获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内容,以及他对中国政府职能、成本概念、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思考,加起来构成了这本《与龙共舞》的内容。
对于那些希望在中国市场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杰克的经验是,去建立、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本地管理团队。杰克在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自己是如何碰壁,以及如何与当地管理者沟通,并且最终建立起令人羡慕的本地管理团队。他为读者提供了三个案例,形象地描述了为了解决管理问题,亚新科是如何实施“新中国体制”下的战略的。
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对于马丁•波斯特来说,这个变化大到若干年后,他还能清晰地描述出来。1980年代,他是德国大众公司负责人事的高管。当他决定接受任务,到中国建立首家中德汽车合资企业的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未来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这些经历都汇总在波斯特的《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之中,在2年多时间里,上海大众从一个纸上项目,从一个废料堆积的旧厂房,变成现代化的汽车工厂,从手工装配到年产6万辆。
作者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以及亲身体验的合资企业里的文化冲突。这是一个老外的观察,为我们探究真相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波斯特说,他在上海1000天的瞬间记录,足以说明中国的变化有多快,在不放弃传统或背叛历史的同时,中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又如何巨大。他说,“对这个泱泱大国和她的人民了解得越透彻,我们就能越容易地与之交往,避免冲突,成功合作”。
精益思想(修订版)
詹姆斯•沃麦克、丹尼尔•琼斯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人们常常会将精益和JIT、看板等混为一谈,其实,精益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也一直在发展之中,因为精益始终和浪费针锋相对,而浪费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
从丰田生产方式的发明者大野耐一第一次提出消除浪费到精益这个术语的出现,已经过去几十年,数不清的论文和著作围绕着“精益”这两个字。幸运的是,那些想了解精益生产方式、想学习和运用精益思想的人,拥有了《改变世界的机器》和《精益思想》。在后者首次出版之后的7年,两位作者詹姆斯•沃麦克(James P. Womack)和丹尼尔•琼斯(Daniel T. Jones)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除了大野耐一曾经提出的七种浪费之外,沃麦克和琼斯又补充了一种浪费,即商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要求。
沃麦克和琼斯将大野耐一针对日本企业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了欧美国家;他们不满足于精益思想给汽车行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它扩展到了制造业以外的很多其他行业,包括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