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谁都不陌生。
北京、上海车展早已不乏各种造型怪异的新能源车型,而在不少好莱坞电影里各种各样在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车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但在实际生活中,你似乎很难找到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新能源车……
近日,由财政部和科技部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在北京等13城市已经率先试点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还强调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
新能源的春天应该真的来了!
尴尬!关注度高普及率低
去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500辆新能源车为赛事服务,成为“绿色奥运”的一道景观:它们包括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由东风和一汽集团研发的25辆混合动力客车,奇瑞、长安、一汽集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75辆混合动力轿车,这也成了我国新能源车的一次集中展示。
不过新能源车距离普通消费者还有一点遥远:普锐斯、混合动力思域和君威相比同价位量产车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亚迪F6DM目前只对集团客户销售、奇瑞混合动力也在市场上难觅其踪。汽车厂商自己也承认:尽管新能源车产品已经可以量产,但是因为价格和配套的关系,要真正普及还面临较大困难。
兴奋!“补贴”助力新能源发展
据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有30家客车企业已涉足新能源车研发;六大汽车集团以及奇瑞、吉利、比亚迪都争相研发新能源车,上汽集团更是在去年投资20亿元成立了上汽捷能公司,专门研发新能源车。在日前出台的国家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刺激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更高。
一方面政府倡导、汽车厂商密切关注、消费者翘首以待,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却步履迟缓,价格和配套是新能源车普及的最大阻碍,事实证明:没有太多的消费者愿意花传统车型两倍的价格去买一辆混合动力车,因为购车钱已经足以补贴车辆正常寿命中的燃料费用;另外,很多消费者也不愿为自己的电动车到处找不到充电站而感到麻烦。
新鲜!先吃吃“杂粮”再说
未来的汽车离我们越来越近:很多车不再喝汽油、柴油,而是喝杂草野果发酵而成的生物燃料、喝甲醇、用太阳能、或是“杂食”多种燃料……等这些技术发展成熟之后,未来的汽车将真正做到“有益无害”,给我们一个绿色的未来。
当然,在没有实现“氢动力”这个终极目标之前,不妨让爱车先吃吃“杂粮”,像混合动力什么的。当然,节能减排也并不只有发展新能源一条道路,提升现有技术同样非常现实,比方说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车身风阻系数、减小车重、提高传动效率等。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这方面下工夫:奔驰推出了BlueEfficiency,希望油耗和排放能够平均下降10%、宝马则宣布今后将在所有新型宝马和MINI车上使用EfficientDynamics(高效能动力)系统。
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实现节能环保,不仅仅有新能源汽车,对传统发动机性能的挖掘,新的汽车设计理念、推广高效小排量汽车都能达成这样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