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亨利·福特一世晚年时,有一个很可能是他的私生子的年轻人,名叫约翰·达林格的,试图与这位老人讨论教育问题。他为福特在学校教育方面的狭隘观念深感沮丧。“但是,先生,时代不同了……”,小伙子对福特辩解道。
尽管晚年的福特以傲慢和毫不通情达理著称,但是美国世纪的确是由这个有时可以被称为“混蛋”的老人开创的。他开启了流水线大量生产的先河,让汽车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直线下降,一直降到使普通人都能够购买得起。
福特不但生产出了汽车,还生产出了自己的消费者。由他开启的汽车工业创造出了美国几代的中产阶级。同时,汽车也促进了美国公路网的发展、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发展。这几个因素在后来又对整个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大亨和他的T型车牵动着整整数代美国人的情感之弦。奠定了《纽约客》写作风格的散文作家E·B·怀特在《别了,吾爱》中写道:“最后一辆T型车生产于1927年,这种汽车正逐渐淡出学者们所谓的美国场景——学者们这样说,是轻描淡写了,因为在伴随其长大的几百万人眼里,福特老车实际上就是美国场景。
它是上帝创造的奇迹,这种事情显然不可能再度出现。它在机械方面不可思议,跟之前问世的全无相似之处,层出不穷的产业也随之兴衰。作为交通工具,它不辞辛劳,平凡无奇,英勇无畏;经常,它似乎把诸项品质也传染到了乘车人身上。因为其带来的欢腾的、无可追寻的兴奋感,我们这一代人视它为‘青春’的化身。”
二
汽车业诞生于远见和创新——正好像后来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巨头毁于缺乏远见和创新一样。1900年2月,福特请《底特律新闻报》的一位记者一起乘坐他生产的汽车。当汽车驶过一家马具商店时,福特对这位记者说:“他的生意完了。”
1903年,40岁的亨利·福特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5年之后,高中辍学生威廉·杜兰特创办了通用汽车公司。杜兰特曾经是全美最大的马车制造商。他试图通过收购其他汽车公司的方法,来制造一个能够控制整个汽车生产行业的庞然大物。
杜兰特将一个又一个著名品牌揽入旗下,他甚至尝试收购福特公司。亨利·福特的要价是800万美元。他对杜兰特说:“把钱摆到桌子上。”
“你这是什么意思?”杜兰特问。
“我指的是现金。”福特回答说。
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会最终否决这一收购决议,可能是由于价格过高,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缺乏现金。
1932年时,通用汽车公司超越了福特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但是杜兰特的结局却并不理想。一度陷入资金周转困境的通用汽车最终被银行家控制,他们组成的董事会驱逐了杜兰特。随后,杜兰特通过创立雪佛兰,然后使用雪佛兰的股份换取通用汽车的股份重新回归通用。但是通用汽车在1920年代再次陷入困境,化工巨头皮埃尔·杜邦在对通用汽车伸出援手的同时,将杜兰特再次驱逐出公司。杜兰特最终的结局是在密歇根经营一家保龄球馆。
杜兰特的经历是一种预兆。后来,尽管通用汽车占据着世界最大汽车公司的宝座长达75年,但是它却从来没有像福特公司那样为汽车行业贡献出能够成为人们谈资的公司领导者。通用汽车的领导者们从来没有像福特家族的福特们那样被美国人津津乐道,也不像福特公司的麦克纳马拉或者李·艾柯卡那样成为美国的英雄。
在杜兰特之后接掌了通用汽车的是阿尔弗雷德·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内部,斯隆是真正的明星。也正是在斯隆掌管着通用汽车的岁月内,通用汽车超越了福特汽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彼得·德鲁克在对通用汽车进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些通用的高级主管们不管多么超然绝伦,我在访谈中越了解他们,越清楚他们只是‘配角’,真正的‘巨星’则是斯隆”。这些高级主管们一提到斯隆,语气就会陡然改变,他们引用斯隆的话时,“虔诚得有如引述《圣经》。”
但是通用汽车公司的超级巨星阿尔弗雷德·斯隆却是个小心谨慎的职业经理人。斯隆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可能是美国商业史上第一个真正专业的经理人。而他自己的观点也正是,美国的大企业需要的是专业人士来管理,而不是总是老板自己在管理公司,正好像福特公司一直在做的那样。
斯隆的所谓回忆录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出版之后立即成为畅销书,直到今日也一直是管理学的名作。不过德鲁克却评价说:“这本书可以说没有人物可言,只有名字。布朗也好,威尔逊或是布莱德利也好,都是因为谈到某项决策或计划,顺便一笔带过,斯隆对这些有血有肉的人,不加一个形容词,更别说赞美了……斯隆也把自己隐形了。事实上,《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书名有误,确切地说,应该是《我领导下的通用》……他坚持不让编辑加入短短两页介绍家庭、童年和早期生涯的文章……斯隆认为‘专业人才’应该不能透露自己的兴趣、信念和私人生活,他得把这些和工作分开。”
相较于斯隆而言,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查理·威尔逊是个更愿意张扬自己个性的人。他的绰号是“发动机查理”。人们更能够记住的是他的一句话:“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利的,对美国也有利。”那是他被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命为国防部长时所说的话——在艾森豪威尔挑选的内阁中,有三位部长都来自通用汽车公司,由此可见通用汽车公司在1950年代的影响力之大。
三
即便如此,“发动机查理”也比不上麦克纳马拉和李·艾柯卡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受欢迎程度。号称“神童”的麦克纳马拉后来成为了肯尼迪政府的国防部长,人们普遍认为他应该对美国卷入越战泥潭负担相当一部分责任。据说当肯尼迪的特使询问麦克纳马拉,是选择做新政府的财政部长还是国防部长时,时任福特公司总经理的麦克纳马拉回答说:“如果想要影响美国经济,那我还是留在福特当总经理好了。”
在麦克纳马拉出任国防部长后,华盛顿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太平洋地区美军总司令部坐了8个小时,观看不计其数的幻灯片在银幕上闪过。这些幻灯片说明的是通往越南的补给线上有哪些物资,哪些已经运到了越南。麦克纳马拉在看了七个小时之后突然说:“停止放映,这张编号869的幻灯片和编号11的幻灯片前后矛盾。”11号幻灯片当即重新放了一遍。麦克纳马拉说得没错,这两张幻灯片果然前后矛盾。
“麦克纳马拉在不合理的世界中寻找理性。如果福特公司中的其他人能从设计汽车、从创造一个更先进的部件或把纸上的设计变成成品中获得乐趣的话,麦克纳马拉就能从数字中获得乐趣。数字不只是他的信条,而更像是他的神学。汽车本身倒处于次要地位。”哈伯斯塔姆说。
甚至作为麦克纳马拉在福特公司的门徒的李·艾柯卡对这种数字神学也有些不满。有一次艾柯卡对一位福特的经理说:“你知道,那个婊子养的总是有问必答。而且都回答得恰如其分。可是有一次会后我查了一下,其中有些纯粹是胡说八道。材料都是他编的。不过他总是说得很中听。”
李·艾柯卡自己也成了超级明星。先是因为他在1964年主持开发的“野马”车——也是一款超级耗油的车型。这款车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轿车。他随后成为了福特汽车的总经理。但是亨利·福特二世和艾柯卡的矛盾也随着艾柯卡的窜红而激化。亨利·福特二世讨厌看到自己身边出现了一个风头能盖过老板的明星。终于在酝酿许久之后,亨利·福特二世在1978年驱逐了艾柯卡。当艾柯卡询问福特二世,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时,福特说:“我就是不喜欢你。”
但是54岁的艾柯卡旋即找到了下一份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他成为真正的企业家明星。他来到了已经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公司。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太多选择,因为他无法考虑通用汽车公司,“那里秩序井然的管理机构里,像他这样年龄的人已经爆满,排队等候提升的人都疲倦了。”
艾柯卡主持开发的新车型终于把克莱斯勒公司从灰烬中拯救了出来。他一跃而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公司拯救者和民族英雄。他自己也穿着西服出现在电视上,为克莱斯勒公司做广告。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克莱斯勒公司就成为仅次于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艾柯卡在1980年代成为了美国一位神话般的人物。他被当成美国工业复苏的象征,屡屡登上新闻杂志的封面。美国正需要这样一位励志人物和英雄。
2000年成为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里克·瓦格纳试图模仿艾柯卡。因为他似乎面临着和艾柯卡同样的问题:一家摇摇欲坠的公司需要他的拯救;而且美国也实在需要这样一个新的神话。所有报道瓦格纳的文章都会提到他1.93米的身高和他可能的NBA职业篮球运动员生涯。他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之上 ,像艾柯卡一样善于鼓动人心。他接受了来自部属们的建议,让自己在拯救公司的同时,像艾柯卡一样成为公众眼中的企业明星。他顽强地应对所有的诘难,甚至包括通用汽车个人大股东的挑战,以及董事会短暂的背叛。他始终坚持自己就是拯救通用汽车的人。可惜他没能如成功挽救了日产的卡洛斯·戈恩那样,成为一家公司的拯救者。可能是因为这家公司实在是过于庞大了。
四
2006年,已经82岁的艾柯卡出版了自己的新书 《所有的领导者都到哪里去了》。在书里面,他声称自己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iPod的音乐中暂时拉开五分钟,来讨论美国当前面临的局势:“我们陷入了一场血腥的战争中,没有胜利的希望,也没有撤离的计划。我们国家的赤字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我们的制造业的风头正逐渐被亚洲抢走,而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司也被沉重的医疗费用所累。油价一路飞涨,却没有一位领导有持续一致的能源政策。我们的教育问题不断,偷渡客也经常突破我们的国界。中产阶级从各个方面都受到压榨。”
“告诉我有哪一位工业界领袖为夺回我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提出过有创意的想法吧。过去,谁会想得到有一天‘三大汽车公司’指的竟然是日本的汽车公司呢?事情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
“所有的领导者都到哪里去了?”1980年代被视为美国最成功的领导者的艾柯卡大声呼喝道。在他提到美国汽车业的问题时,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都还没有向美国政府寻求破产保护,但是关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困境甚至已经成为了媒体和公众懒于再议论的话题。没有人知道,当他提到工业界的领导者时,他心中浮现出的商业领袖是谁:亨利·福特、阿尔弗雷德·斯隆,还是他自己?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