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国家的制造业出一份力。”——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坚定的信念,支持着徐性怡从中国走向美国,再由美国回到中国,直至成就今天的成功。
走进星巴克咖啡屋的时候,徐性怡手里还拎着公事包。他刚乘坐清晨最早的一班火车从天津过来,跟人约了11点商谈公司资金流扩大的事情,在这前后他分别留给我们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他的日程安排太紧张了,在接受完第二轮采访后,他还得赶回天津开会。即使是在这样的压力中分身接受访问,徐性怡照样显示出其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过人的沟通能力。
他显然是那种很容易引起别人兴趣的人。仅就访问本身就能看出他对自己以及周边环境的控制力有多强。
但徐性怡的确是成功的。从“亨利·福特技术成就奖”获得者到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特聘专家,从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的部门经理到上海御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者,他把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那么精彩。作为“海归派”成功创业的典型代表,徐性怡诚恳地表示,一切都得益于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一些正确的选择。
不一样的起点
“1992年,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给我打电话要我去工作,我回绝了。”徐性怡回忆说,“那个时候,底特律的名声实在太糟,很多人都很抗拒去那里工作。”不仅是华人,就连美国本地人对底特律的印象都不外是灰蒙蒙的天空、破烂不堪的道路以及时常发生的骚乱。
但当时正在筹备电动车项目的福特公司正求才若渴。尽管已经工作,但徐性怡的电机控制专业素养深受其在威斯康辛大学的导师推崇,而这又是威斯康辛大学实力很强的专业。两个星期后,福特又给徐性怡打电话,一再邀请他先去那边看看再做决定,徐性怡这才坐上了前往底特律的飞机。而正是这次飞行,成全了徐性怡的人生新旅程。
那时候,加州刚刚出台了关于“零排放”的法律法规,以期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化,于是福特汽车公司决定大力开发电动汽车。1991年,福特公司将搞电动车的人员组合在一起,成立了电动车事业部,专门从事电动汽车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要求福特科学研究所重新建立队伍,进行电力电子方面的技术储备。但在当时,电力电子还是一个新的行业,福特公司方面一直苦于没有找到足够的合适的人才。
“当时福特公司有一位副总亲自接待我,他对我表示了很大的诚意,他跟我说找我过来就是想让我负责创建一个电力电子方面的团队,而这一点很吸引我。” 徐性怡回忆。在这样的条件下,徐性怡于1992年加入到福特汽车公司,受命组建电力电子系统小组。
在此之前,徐性怡是在一家名叫Square D的企业担任高级研发工程师,做技术开发方面的工作。底特律之行过后,徐性怡决定离开Square D。“汽车电力电子那时还是空白,甚至到现在也还是一个新行业,进入福特开创新天地的机会让我很动心。”徐性怡说,当时他最看重的是自己可以经历从规划到组织一个团队来完成一件事的整个过程,这是他从技术迈向管理的第一步。
到了1998年,照徐性怡的话说,“更大的机会来了”。福特与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Ballard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汽车燃料电池技术,双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ECOSTAR,主要开发并生产汽车燃料电池中的电驱动系统。由于徐性怡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被福特汽车公司派到这家合资公司担任主管产品和技术研发的高级经理,参与了公司的组建和发展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确定公司的定位和企业文化,制定产品和技术发展规划,修订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产品开发流程,与客户积极沟通,组建研发队伍等。
可以这么说,徐性怡在事业初期就不同于一般的华人工程师,由于所在的领域属于新兴行业,他没有被完全局限在技术层面,能够亲身体验一个小型公司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徐性怡在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几乎是与其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步进行的。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