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汽车讯 6月6日,第五届中国(花都)汽车论坛在广州市花都区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危机与汽车工业”,近期汽车业内的通用破产保护、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等新闻事件成为业内专家、媒体等人士的热门讨论话题。在“如何看待中国非汽车企业收购悍马”这一问题上,众多专家口径一致,对其今后发展表示忧虑,并不看好;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更是放言:养“马”买“马”的人,是无知者无畏!
以下为论坛的相关话题实录: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中国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实施不到半年时间,中国汽车产业是步伐政策的,1994年有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4年是汽车产业政策,为什么这次调整与振兴规划不到半年时间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关键我认为是导入了政府资源,同时核心和关键是结构性的调整,按张会长的讲就是物产品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技术结构,产品结构都在调整,接下来就兼并、重组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兼并、重组”有不同的看法,更多认为是市场因素,我个人认为由政府拉郎配的案例成功的寥寥无几的,失败的比比皆是,等下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到境外并购的问题。也想听听大家对这个的看法。
陈清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企业的矛盾问题曝露的更加充分,从客观条件来说会增强企业重组的动力,这是企业重组比较好的时机。但是中国汽车去年说为下降了一下,现在又起来了,对国内企业并购重组,这个机会又有点要过去的意思,对这个问题很值得进一步做研究,并购重组的过程应该说困难很大、风险也很大,很多专家都认为,世界上那么多并购重组的案例,成功的不到一半。60%、70%,也许还有更多的是不成功的。并购重组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说是风险最大的一个决策,搞不好会把母企业拖垮,这些案例在世界上都是有的。但是还是要重组,比如像刚才东风讲到的几个重组,目前来看还是成功的,当然这也可能有它的特殊条件,有足够大的块头并购了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较小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购主体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它的问题。这可能是促进文化融合,最后形成共识获得成功的一些原因。
我认为国内的并购重组绝对是必须必要的,也应该是进入了这个过程,但是是一个很难处理、很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在国内很多注意防止的,就是政府不要拉郎配,应该把这个决策权交给企业,无论是并购主体还是被并购主体,决策权应该交给他们。只要那些不借助外部资源活不下去的时候可能有要求重组的愿望,作为一个主体有夸张需求而又希望降低成本的时候,就希望到一些合适的并购对象,在此基础之上再做很多工作,也许成功的机会会很大。
至于境外并购,我认为这个应该更加小心。国外并购现在机会确实比较多也比较好,我们外汇足够充裕,中国的企业现在钱相对来看也比较多,另外我们又需要技术、需要品牌,有的还需要一些廉价的生产技术装备,所以还是有并购的需求,但是要看到并购的难度。现在有的舆论在讲,说沃尔沃轿车是不是谁要并购、某车是不是要卖,谁敢去买?大胆的或许已经采取了行动。我认为现在中国有能力并购这些企业的中国企业还没有诞生。
我们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TCL并购了法国的汤姆逊,最后扔掉了十几个亿回来了,上海汽车那么强的管理能力并购双龙,到现在状况并不令人满意,难以为继了。并购的问题不是说有了钱就能够做到,另外从国际上来看,奔驰那么强的技术、管理、资金能力,并购了克莱斯勒最后还是分手了。所以说并购对象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哪一个企业有能力去解决它的问题,它玩不转我们有没有能力把它玩转,如果没有我认为就应该很小心。
比如说像并购悍马,并购了你可以把资产买过来,市场在哪里?如果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改了,不再用这种大车了。把这样的车卖给欧洲、中国人还是卖给谁啊?我不知道。另外这个车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军用。我不知道把这个卖给谁,另外要维持一定的就业岗位,3500人。这样的管理能力,能够管理美国人?我总感到风险是很大的。并不是说一般的反对参与国际并购,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在国际并购上应该采取更加审慎的政策。
张小虞:还是要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主持人:谢谢陈主任,这个话很精辟,决策要谨慎。陈主任谈了沃尔沃,我刚从沃尔沃回来,讲一下很可笑,我参加世界电动车大会,就想参观一下沃尔沃,说是付先生带了一个代表团需要付4000瑞典法合,等于4000万人民币,副秘书长感到不好意思,这些钱我们出吧,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参观了。整个场等着并购,谁出手?中国人玩这么一个烂摊子,我觉得中国人玩不转,企业混到这个份上也难说了,谁来不拿钱不让你参观。张会长你谈一下你的看法。
张小虞:我特别同意当时周总讲的,但是他只讲了改革开放中的几十年,在计划经济还没有进行比较好的改革,或者说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时候,东风公司当时也进行了国内的联谊、联合。在那个背景里面,无论是柳州、杭州、云南、新疆情况都不是太好,起码没有预计中好,是靠市场、企业推动,还是靠政府做媒?当时80年代初我刚刚到中央机关工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调组,当时在政府行为的推动下全国成立了六个联谊公司,东风、上海、跃进、京津冀、重型、零部件、解放,现在真正成型的,京津冀伙了、零部件散伙了、重器后来一分为三,当时成型的跃进公司上来完成的成了上汽集团。不仅是国内这样,国国外也是这样,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各取所需,这种才能显出1+1>2,我们连等于2都没做到。上海通用中中外的模式,在柳州、青岛、烟台、沈阳,哈尔滨已经开始了,都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所以我觉得我完全同意陈清泰主任讲的,企业中间最大的风险就是并购重组的风险。
主持人:我理解您的话,跟陈主任一样,无论是国际国内市场,除了谨慎之外,市场是根本的推动力,政府要做辅助作用,只可以引导但千万不要决策,不要拉郎配。安定有什么高见?
李安定:我没有高见,是低见。有一次在央视做一个对话,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 永恒主题,30年前成立中汽公司的时候就提这个问题,到今天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突破。
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三块来:一个是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市场,肯定要产生新的一轮并购重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会剩下五六大集团,规模要达到500万以上,汽车行业本身就是沃尔玛超市的漠阳,很多人装作豪华品牌去做,后来因为不称职而离开。世界的兼并重组肯定步伐要加快的;二、中国的兼并重组,如果金融危机继续加剧,机会是有的,中国走出金融危机太快了,兼并重组的时机稍纵即逝,基本是逝掉了。中国的兼并重组如果真正靠市场化兼并重组,就是刚才周总说的形势,势力特别强大的企业去吃掉实力比较弱的企业,中国兼并重组从来没有强强联合,都说是强强联合,实际上一家吃掉一家,不客气的说就是那么简单。
按照企业发展规划,两三年之后,全国四个大集团,中国几个大集团的规划不知道要做多少,这四各大集团,三年之后是绝对不可能成形的。
再谈到国外抄底,国外抄底,我们要有了金刚钻,再去揽人家的瓷器活。谈到悍马的收购,在东风集团的手里有一个盟市,从性能、节能都远远超过悍马,悍马是属于全世界技术非常落后的,我从悍马一、悍马二、悍马三一代代看过来,除了底盘跟“130”差不大,你们可以去看一下,卖得比谁都贵,但是都是一样的东西。油耗是相当高的,如果跟我们天籁相比,起码油耗是天籁三倍,是超款、超大、超重,这个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作为高科技、军方的运用都没有太大意义。如果问周总送我给你悍马要不要,他可能会要,但是要他出钱买,肯定是不会买的。
周文杰:没有免费的午餐。
李安定:对,我们买的是一个活物,一匹马,但是这个马要用很多的钱去养。绝对不要去买回一个超级古董来这个古董是活的,一旦古董死了,是非常不好的事情。中国汽车工业一定要非常谨慎,千万不要脑袋发热。
主持人:刚才周总讲猛士是他那里诞生的,技术指标超过了悍马,被评为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里程碑式的,以前没有的。发展逆转,去年得了四个二等级,三个一等奖。
周文杰:兼并重组在这段时间是热门的话题,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接到邀请电话,对什么公司是否有兴趣,前段时间也有接到收购悍马的的电话,问东风有没有兴趣介入。有关方面可能认为收购方实力不太够,问东风是否有兴趣。国内汽车骨干企业,无一例外的都要回答如何对待国际兼并、重组的问题,同时也要回答国内所谓兼并重组、企业重组的问题,东风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是市场导向不是政治导向,现在还有一个导向叫总量导向。这个行业里面老在排名,跟前一名和后一名比较接近,可以通过重组来改善行业里面的排名和地位,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很有有活力的因素,面对有活力的因素我们倾向于不为所动,还是市场导向。能否形成新的协调效应,能否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有利于发展,这是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唯一的准则。
说到重组的环境条件,我们看来也是这样的,这些年来处理这些问题,首先是过紧日子,才有这个题目。二是大市场,现在还出现一个问题要警惕的,形势不好了政府会出手帮助你,这样就缓解了重组的动力。市场的问题政府不要轻易救得了“白血病”的孩子,再一个就是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的条件、基础是否存在,也需要掂量。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东风集团在这个问题上是希望走稳健路线的。
主持人:谢谢,你的稳健路线、文化因素都很好的。
陈清泰:补充一句,在座有政府的领导在,在并购重组中比较一致意见都是尊重市场、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政府既不要拉郎配,也不要组织某个企业并购组织,有些地方会认为我们这个地方的汽车厂怎么会让另外一个省的汽车厂并购的。这些都是政府不应该做的,最后重组了之后,做大做强不管对国家还是对地方都会带来意义。
主持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为行业的机构,甘肃某个市长到学会来,说能否动用学会的影响里把越野车厂搞到甘肃去,他说做汽车可以带动就业、其它产业链,在投资领域地区政府要头脑发热的。林区长,你对并购怎么看?
林中坚:从花都来说云豹以前就是通过破产去重组,日产的基地我也去了,日产在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基地也是花都基地这种,结合是强强结合,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我觉得是鱼水关系,和谐发展来说在重组中总是成功的范例。从政府的角度目前金融危机,重组是热点,但是大家要慎重。要充分的考虑,从花都政府的层面来说我们不考虑。
主持人:谢谢几位专家发表关于“国际并购、企业重组”的看法。接下来进入下一个话题,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目前国际汽车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方向。刚才清泰主任和安定先生都做了非常有高度的演讲,接下来请张会长发表一下你的高见。
张小虞:刚才在正式演讲中陈清泰主任和安定从不同的视角上都在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刚开始定的调子是清洁汽车产业化的合作,后来变成了电动车,后来又变成了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工业作为世界汽车工业越来越的组成部分,全世界汽车工业关心的事情,中国的汽车都要关心,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正在研讨和做的事情,我们应该关心,而且有的要动脑有写要动手。在战略上可以提跨越、发展,但是在站住上要亦步亦趋。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今天有很多媒体在,不管什么能源的汽车,首先是一个汽车,要满足对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是能源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把汽车做好要承认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刚才主持人都讲了,两手都要硬。
最近我们非常关心,现在摆在国家面前最最重要的任务是中央提出的节能减排,这是重中之重的主题。我曾经以联合会的名义给科技部写了一个报告,非道路柴油机的节能减排,现在柴油机1/3用在汽车上,2/3用在火车、轮船、工业机械等等,他们是巨大的用户,绝对不能因为以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当前在新能源汽车开发方面出现一些困难,每一个企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前段时间我去视察天津的工业,具有市场前景的背后,不管是什么能源的汽车,要进入到市场,必须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必须实现产业化的生产,必须做到制造成本、用户使用成本、社会成本三成本低,汽车市场太成熟了,必须有四个路子,要完成安全性、操控性、外形时尚的要求,在这个情况下,我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几个结构调整都不要偏废,市场结构的调整不能偏废,要开拓海外、农村的市场,不要因为海外的需求下来了就不做国内市场。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上按照集团化的成面,坚定不移的往前走。这次调整与振兴规划规定的方方面面,从纵向方面,调整什么无?就是把这四个结构调整好了。再加上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没有泡沫的物质基础,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绝对不会动摇。
主持人:谢谢张会长,战略上要坚定不移、战术上要亦步亦趋。周总,东风公司有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实践,也有产业化的战略,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文杰:从技术领域商来说现在在三纵三横大的格局上都有相应的安排,尤其在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方面希望有一个带时间表的研发计划。在动力电车、驱动电极和控制系统三个领域希望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专利,在适宜的时候希望能够掌控一部分这个方向的战略资源。这是我们在技术领域方面的想法。
在实施方面现在是按照三角形的机制来推进的,新能源事业推进体制是整车研发部门,这是基础部分。下面是已有的各个工厂制造经营单元。之所以提出三角形的体制,是相对于另外一个体制来说的,另外的一个体制就是曾经在有些时候或者有些人有新的想法,新能源汽车是否要有另外一个体制,是独立的体制,和现在传统的动力部分实体的整车生产经营是脱钩的。另外做一个研发,从整车到工业化是另外一个系统。
前不久明确了还是选择和现有事业改进完善技术进步、技术发展长远的路线三角路线相一致的研发和工业化的体制。大概是这么考虑的。
主持人:谢谢周总,刚才周总谈到了电工车开发的三纵,纯电力、混合动力、驱动电池,现在好像三横有点问题,三纵还好。
张小虞:三纵比较热。
主持人:关键零部件我们还是落后了,还是要努力。对这个问题陈总是否有补充意见?
陈清泰:他是从战术的角度讲得更多,眼前必须把眼前的事做好。我更多的是从战略上来讲,我的基本关键是像现在在传统技术路线上追赶不能放松,但是必须要做前瞻性准备,这是所必须的。特别是一些大的公司,无论是今天讲的通用、奔驰、日产、丰田等等,对汽车的技术路线都有准备。国内大企业也到了这个阶段,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某一个市场机会来到,如果你不放松,就可以很快的跟上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前瞻性的角度来说,对电动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形势发展比较快。
刚才罗兰·贝格的沈军先生也讲到,大公司的时间表慢慢都出来了,如果奥巴马这样的推进,我认为速度会加快,我们应该抓得更紧,对国内的同志来说,也有很多担心,现在是刮风,太可怕。没有认真的做技术研发,想办法掌握核心技术,就拼命的把形象造出去,这个太可怕了,我认为不应该支撑10×1000这种所谓技术集成,因为自己没有核心技术。
刚才所讲的你在重复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差别,这个差别是我想再说述的。现在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不是产业规模投入。刚才讲的三纵大家比较关注,三横是核心技术,而很多企业的核心技术没有热起来,就等着引进。凭良心说,现在可以看一看,全世界哪一个过程像中国这样,花了这么多的外汇的钱引进这么多的技术项目,持续了这么多的时间。现在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仍然高达50%以上,没有了。现在已经到了要自主创新的时候,现在企业相对来说资金比较宽松,技术人才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而且现在大学毕业就业难,另外一个侧面就是我们有足够智力性人才的储备。要加快自主开发,改变原来过度依赖境外技术的被动状况,我认为已经到时候了。
主持人:谢谢陈主任,安定是否有新的见解?
李安定:我没有新的见解,我跟陈主任讲的话是上下篇,一个事情的两个面。无论新技术、新能源、传统汽车的优化都需要自主研发、需要创新,这方面国家的投资不能一会儿偏向这个一会儿偏向那个。根据我所掌握的数据,节能减排的费用几乎90%都投到新能源的开发了,对传统发动机改进并没有很大的投入,只占10%,这样自然会造成偏差和偏废。如果在可见的将来,大家开的车还是传统的汽车,新能源车世界的开发是不错的,未来二三十年之内新能源车占比是很小的,国际是非常冷静的,需要根据国际油价的调整,会推出什么样的产品。但是心里面知道,新能源是主打产品,如果这个基本功都做不好,战略研发的是解决今天市场机遇中,中国要占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新能源车有两件事,一个是技术开发,另外一个更大更难的是社会承受。现在想技术路线和能源结构为期都上早。在三纵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个就是靠燃烧能源,汽油、天然气、生物柴油等等,这些都可以装到今天汽车发展的筐子里。另外一块是电能,电力车实际不应该包括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也是燃油车,不影响到加油站加油,不会跟其他技术产生冲突。电力车里面有两个,一个是纯电动车,一个是氢燃料电池车,纯电动车在目前技术没有解决之前,现在和汽油机比起来能量的组成,我在报纸上看到是50:1,在国外去调查是100:1,从100:1变成10:1的时候,电动车就有希望,中间的路很长,很多企业并不看好,因为氢在世界上的存量是无穷无尽的,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在纯电动和氢燃料这两方面选择其中一个,另一个就是死。
与其说现在重视某一方面,应该是齐头并进,在技术上不要压在一个产品上。一个东西长远跟进展要分开,不要长期做一个新能源车。无论是10×1000,还有说乘用车的5%,今天我在这里说,如果三年后中国有50万辆新能源车,今天还没有一辆车正式开发出来,三年之后,如果说要搞大跃进、大炼钢铁出了50万辆车,我敢说这50万辆车大量是废渣。如果我的话说对了,你必要把我请来。如果说的话说错了,请你们把我请来,我在这里当场跟大家道歉。
主持人:我发现有一点是特别一致的,就技术整体而言,从技术方面无论是传统的汽车还是内燃机车,核心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扎扎实实的自主创新来获取,我们全行业还要继续努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