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电动汽车标准有望在近期出台。日前,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的消息说,《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已经拟定完毕,正在等待国家标准委审批。
去年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汽车行业均遭受重创,也让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美国、法国、英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大国纷纷将救市措施重点放在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上。我国也在今年年初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到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而新标准的出台,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快电动汽车的生产。
电动汽车,离我们真的越来越近了吗?
安全性可靠性都不能比传统汽车差
“除了续驶里程,其他指标都要向传统燃油汽车靠拢。”参与标准拟定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主任陈全世教授,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即将出台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的特点。
据介绍,之前的电动汽车标准大多只是概念界定、实验方法,对于电动汽车的性能指标的规定不多。而新制定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对整车动力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比如,规定电动汽车的最高时速不低于75公里,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不能低于160公里,百公里能耗低于16千瓦时,等等。
“我们一直想在电动汽车领域走到前列,走到前面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标准领先。因此,国内的电动汽车标准制定也要向国际水平看齐。”陈全世这样解释标准制定的原则。据悉,国外电动汽车研发大多向传统汽车的性能指标靠拢,除了续驶里程,其他的安全性、可靠性都要求不逊于传统汽车。
中汽研中心标准化研究所的专业人士介绍,《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将适用于M1类(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载人车辆)纯电动乘用车(包括可再充电电池或超级电容器)。与之相关的车用动力电池标准也在修订中,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今后政府补贴参与新能源示范的纯电动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车型推荐目录》都将参照这一技术标准。
自主品牌想用电动汽车赶超世界巨头
自主品牌对于电动汽车的兴趣在这半年多来达到了一个高峰。去年12月,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汽车率先上市;今年2月,奇瑞S18纯电动汽车下线;3月,众泰2008EV纯电动汽车在杭州上牌。此外,吉利、长城、海马、青年莲花等众多自主品牌车商也在研制自己的电动汽车。
政府从今年开始也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扶持力度。财政部、科技部在今年2月发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表示,要在全国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并对此给予一定的补助。其中节油率在40%以上的混合动力汽车,补助标准为5万元/辆;纯电动汽车的补助标准为6万元/辆;燃料电池汽车的补助标准高达25万元/辆。这个补贴额度可以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际售价接近传统汽车。
发展电动汽车的好处显而易见。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被开发殆尽,而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汽、柴油的使用成本越来越高。此外,汽车造成的废气污染也是让人头疼的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号称零排放、无污染的电动汽车自然诱惑力很大。
除了节能减排上的考虑外,对电动汽车的热情还蕴藏着国人的一个汽车大国梦。国内汽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念: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上,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的优势,有潜力和可能在世界上形成领导地位。因此,研制开发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就成了中国赶超世界的一条理想捷径。
画外音
有专家认为
提高传统汽车节油水平更务实
当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电动汽车上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强烈起来。
曾以高级技术专家的身份在美国福特汽车工作了约15年的杨嘉林,堪称是反电动汽车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与其花大力气研制电动汽车,不如在汽车动力主流产品节油技术上多下点工夫。“目前单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突破,甚至成功地进行示范运行,并没有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计划没有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会把汽车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没有竞争力,导致破产。”
在这方面,通用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杨嘉林说,通用等汽车公司就是因为长期忽悠“新能源汽车”,不重视主流产品油耗,在油价大涨时竞争不过国外低油耗汽车,造成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开始亏损。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接受通用的教训,以及中国自己在燃料电池汽车上的教训,务实地开发汽车主流产品节油技术,尽快实现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
史料或许也可以给我们一点警示。电动汽车的历史其实早于内燃机汽车。当德国的戴姆勒和本茨于1883年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时,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已于10年前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在1900年时,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还占有压倒性优势。然而在其后的竞争中,内燃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电动汽车技术却发展缓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内燃机汽车后来居上,成为汽车行业的绝对主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