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汽车"三包"政策中包退条件收窄、以至于公众担心"包退"几无可能的报道弄得沸沸扬扬。公众担心,政策千方百计设卡设局,在善政的源头就为生产者暗留"旁门左道",最终必然让"三包"成为好看却不中用的花瓶。
一项善政,如果在一开始就能获得公众得极大期待,说明政府有关部门抓到了执政为民的一个肯綮。公众之所以愿意倾情期待汽车"三包"政策出台,正因为中国汽车市场上,作为消费者一方的普通公众维权之路过于艰辛,迫切希望政策法规的公正庇护。这首先基于一个普遍认知:国家政策法规具有维护公平公正的优良刚性,对百姓而言可靠系数高,政策法规之手可以直接还市场交易一个清白天地。如果这种普遍认知变得不可靠了,涉及汽车产品服务质量问题的维权性法规政策,居然在源头就被生产者夺席论经,为百姓维权之路设下重重障碍,人们的信任显然是“被欺骗了”;如果这种欺骗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暗自给某些生产者预留玩弄文字游戏的空间,甚至是借助看似合法的方式达成,那么这样的政策法规不如不要。
深究起来,以生产者对质量问题负责的成本论,三包中,包退是最不利于生产者的,也是三包政策中最具有威慑力的所在。如果包退形同虚设,那么,有三包法规跟没有三包法规的市场不是一样么?消费者发现了产品服务问题,死活都不能退,要修要换也需要一对一的斗争,这样的江湖法则现在就有,还要三包政策法规干什么?
包修,包换,包退,其意义不在于它们是一个个光鲜亮丽的名称,而在于它们这样名称中包含的增加消费者信心底气的内容。善良的政策内涵,绝不能成为迷惑消费者的烟雾弹。现行国家政策法规再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方面操作不到位,监管不得力,本身就荒唐,为了弥补现有的政策法规漏洞而起意的三包政策,绝不能再降格以求,成为公然挑战公众信任度的画饼。监督部门、行业机构等是产品质量的监管者、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者,理应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让法规标准政策围绕质量转、围着广大弱势消费者的真实期待转,而不是拿出各种执行难、操作难的借口,为那些不愿意负责的生产者开脱。
相较于政策法规制定者对生产者的手软留情,一些汽车生产企业心底深处的商德失范更加可憎。这一方面表现为少数企业为一己私利,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甚至直接参与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些企业钻法规标准政策的漏洞,明知新的法规需要构建新的监管执行体系,增加新的执行内容,还摆出一副为便于操作利于执行的嘴脸,作趋之若鹜状,苦口婆心地游说政府部门,拿出种种理由给"三包"政策法规标准使绊子,眼看大势所趋了,又千方百计地动用各种手段,减少包退的条件,或增高包退的门槛,让消费者实际上几乎没有包退的可能。这种全然不顾商业道德、商道良心、企业责任的做法,多了奸商的狡黠,少了义商的良知,看似是“用足了政策”,实际上是自绝于消费者。
一个文明的汽车市场,首先是一个制度优良、法规健全、道德文明的商业善区。市场监管者必须担负起自己的使命,用好神圣的公权力,力保每一次商业交易的权责对等,每一件商业产品的安全无害;产品生产者必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道德良心,不让利欲熏心,不使道德沦丧,不一味钻营,不欺人害人……
一个"包"字虽小,却可以透视真假。你给它装进什么,你才能收获什么。给包退暗增难度,至少反映了目前还有不少人心存侥幸,不愿意对消费者真正负责。它也提醒我们:包字中只有装进责任和良心,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放心。而这首先要求,监管者放弃与企业的合谋与狂欢,企业放弃对消费者的蒙骗和坑害。
(本文为原创稿件,作者授权搜狐汽车版权所有)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