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予墨:鼓励整车西进为何又没自主品牌的份

2013年06月18日10:49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予墨

  6月10日起《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下称《目录》)开始正式施行。新《目录》对两年前的政策进行修订,将此前不再鼓励的汽车整车制造作为西部各省(区、市)鼓励类项目:如果在22个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建设总装厂,国外整车企业将可以获得所得税减免和进口生产设备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

  为何在不再鼓励整车制造的两年后,我国又开始出台政策鼓励整车新建工厂?整车西进又该注意哪些问题?更让笔者关注的是,西进为何对外资和自主有不同政策,自主为何再受冷遇?

  再启鼓励整车投资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国家之所以在政策上再次鼓励整车投资,其原因主要是有两个,第一是希望通过整车生产的再投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之所以鼓励整车企业西进,是建立在我国2000年就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政策之下,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跟上东部的发展节奏。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投资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整车行业的投资,不仅可以带动一方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一直在调控,国家希望降低房地产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那么势必就需要扶持一个其他产业,来填补房地产产业降温而导致的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部分缺失,汽车行业就是国家认可的一个行业。

  除了汽车行业本身对经济的驱动力之外,汽车行业所带来的投资,也将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这些建设都将因为大量的工作机会而吸引人口的到来,这些人口就会盘活一个地方的房地产产业。如果只单纯发展房地产产业,刚需到了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瓶颈。

  之所以将新一轮的整车投资政策放到西部,乃是因为东部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无论是基础设施、人口稠密度都已经达到了饱和。如果继续鼓励在东部投资,那么对东部而言并不一定是好事,只会将目前的人口矛盾、土地矛盾等变得更加激化。鼓励在中西部投资,让中西部的劳动人口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这对东部而言,也是一种压力的缓解。

  整车西进要预防东部的种种问题

  综合以上的两大点,笔者认为鼓励整车行业西进的整体方针并没有错误,但笔者担心的是,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会出现新一轮的大跃进现象。即为了地方政绩而不管不顾的发展,对东部曾经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笔者认为,中西部发展整车行业,必须要眼光更加长远一些,在环保问题、交通基础设施问题以及城市建设规划上,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目前,因为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东部的环保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无论是大气污染、水污染、交通拥挤程度、城市规划等都成为一个个短期内很难解决的大问题。那么,西部在鼓励大力发展整车企业时,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前正确的预判,避免像东部那样,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污染得快,要治理起来,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新的整车生产企业,必须要在大气污染、水污染乃至噪声污染等环保环节不能让步。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争夺国外车企的投资,往往会将这些问题忽略掉,这是比较危险的地方。

  第二,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汽车销售的急速增加。当初制定的城市交通规划无法跟上汽车销售增加的速度,导致今天城市交通异常拥挤的情况。那么,西部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时,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既不能再次犯了东部发展节凑错乱的失误,同时也不能够因为过度预测,而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浪费的现象。

  整车西进为何没有自主的份?

  这次国家鼓励整车企业向中西部挺进,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纠结的地方是,又是只鼓励外资到中西部投资,而没有提到自主品牌企业也能够享受这样的优惠政策。很显然,这对目前发展正处在瓶颈期的自主品牌而言并不公平。那么为何会再次出现这样的内外不同的政策?笔者个人认为,其原因有几点:

  第一是,相对而言自主品牌目前的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现象。我在最近有关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分析文章中已经指出,产能过剩是有区分对待的。相对来说,合资品牌车企,大多数目前的产能都并不存在过剩现象,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传统自主品牌企业存在产能利用率偏低有过剩的风险。如果继续鼓励自主品牌西进,那么势必会进一步加大这种风险。

  第二个原因是,合资车企目前产销量状况普遍良好,同时在营业额上也比自主品牌要高出不少,所以地方政府都希望合资车企能够在本地投资。相对而言,东部地区在争夺外企投资时具有更大的优势,西部地区则因为交通不便、配套零部件厂稀少,相对而言不受外资的青睐。所以,国家出台政策时,为外资提供了额外的优惠政策。

  第三个原因,我认为国家此轮对外资车企有倾向性的政策,也是因为对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斗争中的一种变相妥协。大家都知道,最近欧洲与中国的贸易战愈打愈烈,如何降低中国成为欧美国家的众矢之的?让它们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就是一个折中的选择。通过合作,双方都能够在经济上获得更多利益,同时因为外资在中国投资的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更强,未来中国在国际贸易斗争中的话语权也更强。这正如中国因为依赖欧美国家市场,而不得不在汽车行业做出让步是一个道理。在我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和欧美国家抗衡时,妥协就是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搜狐汽车专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刘岩)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