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车,或者说旅行版轿车,就是加高了尾部的三厢轿车,在欧美都是最为流行的车型。但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却一直难以占据主流,成为某些人张扬个人品位的 “个性车”。在一系列试图开拓旅行车市场的厂家纷纷放弃了之后,上海大众突然力推自己新开发的旅行车——朗行,让人们再次对这种冷门车型产生了兴趣。应该说如同MPV一样,旅行车在眼下的中国一定是一个小众市场,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留给了有眼光、有实力的商家。
欧美市场的家庭车
旅行车在上世纪早期出现在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逐渐在欧洲流行,到了八九十年代便成为了欧美最受欢迎的车型。
在欧美各国,旅行车似乎并没有特别统一的名称,最常用的一个词是Wagon,但该词在美国往往也会指MPV。熟悉汽车业的行家会告诉朋友,奥迪车加上Avant,大众车加上Variant,雪铁龙加上Break,欧宝车加上Caravan,都会是旅行车。其实,名称的不统一说明了该类车型在欧美其实并不特别惹眼,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不需要作任何概念。
其实,旅行版轿车完全是在普通三厢轿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更加实用化的变形车。通过将后尾加高到与车顶齐平,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宽大的行李厢,便于将长途旅行的所有东西塞进车中,或者将自己的宠物狗也一同带上路。放倒后座可以将车变成小小的旅店,有一张足够宽敞的双人床。此外,还可以加装第三排椅子将5座车改为7座车,同时还可以加固车顶让一些诸如滑雪板、野营帐篷等大尺寸装备装上车。有厂家还对旅行车的后尾做了加固,以提高其安全性能。
值得指出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影响其基本驾驶习惯,也不增加多少油耗的基础上实现的,相比于更加时尚的MPV与SUV,就显得很实惠。尤其是最新一代的旅行车,在外观上更加时尚,也更加符合流线型实用之余也比较美观。
中级车领域里的主流
虽然在欧美市场上,不同等级的车系中,都不难发现有几款旅行车,但中级车似乎是旅行车的主要市场。有统计称欧美旅行车大约占据了整个轿车40%左右的市场(一说仅20%的市场),但其中中级车在德国就是所谓的B级车约占全部旅行车市场近60%的份额,而A级车中的旅行轿车仅占全部旅行轿车的30%,可见这一实用化的车型在汽车细分市场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买家偏向高端(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旅行车与普通轿车相比在价格上大约会贵出百分之十上下,这当然使得其消费者相对高端一点。另外,旅行车反映出车主的生活方式也相对高端,这并不十分出人意料。其实,近年来在小型车领域里一直是两厢占据绝对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旅行车只有具备足够大的体型才有意义。但对于C级以上的豪华车主来说,他们或许有足够的金钱备齐MPV或者SUV作为旅行车使用,当然会固守着三厢的传统。因为旅行轿车的多能,并非这些顶端用户所需。
中国市场的举步维艰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众与标致将两款旅行车——桑塔纳与标致505一同带入中国市场,结果反应平平,直到2001年上海通用的赛欧才让旅行车火了一把。不过,分析后者,其实是在车体过小的背景下消费者不得不接受这款在价格上绝对亲民的车型,与旅行车本身的特点或者理念差距甚大。日后,马自达6旅行车、凯越旅行车乃至中华骏捷旅行车等,都一直卖得不好,结果不是停产就是缓慢地发货,在中国车市私家车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些旅行车有着浓烈的工作车、急救抢修车的色彩,其超大的后尾被用来装载生产工具,有时还兼有货运的功能。
分析旅行车在中国市场难以销售的原因,恐怕比较复杂:首先,国内的消费者与海外买家相比,在用车习惯方面有所差异。旅行车的载物空间并不是中国消费者迫切需要的,他们追求的是载人空间以及相应的舒适性。其次,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制造一款旅行车花费比较高,无论是自主开放还是合资企业的技术引进都会让旅行车售价高且更新缓慢,这无疑让中国消费者难以接受旅行车这种“新款式”。再次,旅行车市场款式选择极少,这与海外只要是中级车就必有旅行车款的格局有着天壤之别。在缺乏比较的情况下,各商家对于旅行车的推广力度也不算大,造成许多人在选车之初就没有将旅行车列入看车的范围,更不用说去考虑购买了。
个性化的细分市场
相对于欧美的实用,旅行车尤其是相对高端的进口旅行车,更多地还是体现在其个性化一面。因为驾驶一辆看似没有特别与众不同,但价格高于普通三厢车的旅行车,一方面显示出车主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体现出车主对于海外潮流的熟悉以及生活方式的新潮。
在今天的上海、北京街头,不时闪现的旅行车大概包括奔驰C级、大众迈腾、斯巴鲁力狮等,其共同特点是价位中等偏高,在品牌号召力方面一流,或者在技术方面有着极强的特色。总之,这些旅行车大多不会作为旅行而使用,只是成为车主本人关于汽车的理解与偏好的外在体现。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