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有祸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2011年,是自主品牌技术造山的新世纪元年。2000-2003年期间,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初入轿车市场,马上遭受到合资品牌的品牌价值、技术配置、产品品质这三座大山的灭顶压迫。自主品牌痛定思痛,感悟到如果在核心零部件上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国际品牌的剃刀就会一直架在自己的喉咙上。于是,自主品牌集体走上了“以技术配置驱动品质,以品质驱动价值”的车型开发道路。
经过多年磨砺,在2010年前后,自主品牌的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进入最初的收获季节。比亚迪Ti+DCT动力系统,吉利GeTec高效绿色节能发动机系列、DSI自动变速器、BMBS和EPS的自主研发,奇瑞ACTECO系列发动机,长安BLUECORE动力总成等一批核心技术产品成果浮出海面。于是,自主品牌一窝蜂地从低技术、低性能、低品质的“三低城”里冲出来,在2011年迄今的两年半的时间里,制造出一场前所未有的新车型上市井喷。
然而,技术造山和新车上市井喷带来的不是市场成功,而是市场灾难。有两组数据真实地揭露了这个残酷的事实。
第一组数据:截至6月底,按照子品牌层级统计,自主品牌在销的狭义乘用车共计216款。其中,2011年以后上市的新车型达到78款,占自主品牌在销车型的36%。
第二组数据:以月销量3000辆作为畅销车型的销量标准,自主品牌的畅销车型共计36款,占在销车型的16.67%。其中,2011年以后上市的畅销车型为16款,占2011年以后上市车型的20.51%。换言之,有80%的新车型栖身于滞销车型的阵营里。
自主品牌卧薪尝胆成就的技术造山,最终未能转化成车型价值优势;自主品牌未能在车型竞争力上翻身得解放。——究竟是什么原因制造了这样的灾难?
国产乘用车市场的“合资前驱现象”
一年前,曾为《21世纪经济报道》撰写过一篇文章“自主车型开发创新亟需四轮驱动”。其中,专门阐述了平安信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在造车理念和境界上,国产乘用车市场存在着一个怪异的“合资前驱现象”。合资品牌犹如前驱车型的两个前轮,主导着国产乘用车开发创新的前进方向。自主品牌就像没有动力的后轮,竭力跟随合资品牌的行迹。每当合资品牌的车型价值创新导向发生变化时,自主品牌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转向不足。
2000年以来,合资品牌的车型开发一直沿循着“以技术配置驱动品质,以品质驱动价值”的战略发展方向。但是,自2008年起,强调心灵娱乐至上的动感造型浪潮开始拍打合资品牌的堤岸。大众CC制造出第一个造型蝶变,标志着合资品牌的造车理念出现新的弯道。两周前,全新奥迪A6L在上市时发布“科技和愉悦的巅峰感受”的新价值宣言,宣示出合资品牌的造车理念已经完全转向一个新的战略方向。
合资品牌的前轮已经转向,自主品牌的后轮却依然停留在“以品质驱动价值”的方向和道路上。自主品牌完全没有意识到:作为车型价值的重要介质,人们对于车型品质的评鉴标准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在“以技术配置驱动品质,以品质驱动价值”的时代,车型品质是以技术配置作为评鉴标准。但是,及至“科技和愉悦的巅峰感受”的时代,人们则更多地藉由车型的知觉品质来体验和评鉴车型品质。
因此,自主品牌应该像全新奥迪A6L、大众CC、新福克斯三厢和两厢那样,通过精益提升车型的知觉性韵致和品质,来缔造出别致的车型价值优势;而不是沿循故旧的车型研发理念,单纯依赖技术配置的造山运动来提升车型的技术品质,以博取公众的口碑。
表面上是自主创新,骨子里却是自昧守旧。自主品牌败在了车型价值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上。更确切地说,是败在了对于车型价值创新的理念和方法的无知和无视上。可怖的是,迄今为止,这种无知和无视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依然主宰着自主品牌的车型研发。
[1] [2] [下一页] |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