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黄少华:汽车行业利润额最高 不值得骄傲

2013年08月06日09:38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黄少华

  日前,国家统计总局发布的《2013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统计了41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主营活动利润三大指标。汽车制造业上半年实现了28522.8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1%,在41个行业中排名第四位。

  尽管规模并非最大,但利润总额却最高。统计显示,上半年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总额为2327.1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同期中国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和的9%左右;第二名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下滑8.4%至2034.3亿元;第三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9.8%至1609.5亿元。

  这个数字“看上去很美”,却没有人为之欢欣鼓舞。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中国汽车目前还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即便利润总额位列工业企业第一,那也只能说明,中国市场依然很大,外资攫取的利润依然很高。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0万辆,同比增长均超过10%,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依然垄断着核心技术,并大肆在中国攫取着比全球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利润。节节攀升的产销量将中国推向世界汽车制造业大国的巅峰,但市场繁荣的背后,却难掩国内汽车产业自身实力羸弱的真相。

  “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是国际资本以40%的资本,占据50%的份额,攫取70%的利润。”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销量猛增,中国市场迅速成为跨国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地。

  原福特中国副总裁、现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许国祯则认为,外资攫取的利润远不止70%。“外资在中国‘淘金’主要通过3个方面:一是众所皆知的技术转让费,二是进口国外零部件的利润费,三是合资企业自身业务的收入。王小广所说的那些利润只是单纯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盈利,真正利润源其实是在于零部件。”

  这位熟知跨国公司经营和运作的中方管理者,道出了汽车行业最后的惊天大秘密。事实上,不仅仅是合资企业,就连本土品牌车企,也一样要受制于外资零部件,并贡献自己微薄利润的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太羸弱了,特别是在发动机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上。

  与整车相比,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缺失更是中国汽车的难言之痛。目前,在中国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中,其发动机和变速器等技术基本都来自于欧美日的各系列,如德国道依茨、英国珀金斯、美国康明斯以及日本电装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则被类似博世、德尔福以及西门子这样的企业控制。更有相关数据统计,外资零部件企业已占到我国零部件市场近八成的份额。

  盖世汽车网总裁CEO陈文凯更是大胆预言:“自主品牌力量薄弱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已被业界公认为是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利润大量流向外方的症结所在。中国汽车产业巨额利润外流仍将持续20年甚至更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也曾表示,中国汽车“大产业、弱企业”的发展之路,与“先有强企业,后有汽车强国”的正常路径是相悖的。他认为,要想成为强国,首先必须对“强国”的定义进行细化:一是要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和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二是拥有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和核心技术;三是拥有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和管理经验;四是拥有成熟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只有拥有成熟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才能在整个产业链中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在目前的利润分配中,国外巨头赚的是设计、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钱,而中国车企主要承担的却还是生产商的角色,赚取低廉的制造费。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大众华利润占到其全球利润的一半以上,正是在华的高额利润,补贴了大众在欧洲市场的下滑,并带动整个大众集团的复兴;而包括宝马奔驰奥迪捷豹路虎等在内的豪华车品牌,中国市场更是成为其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并成为源源不断的“利润奶牛”。近日,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很多媒体开始集中报道“进口车暴利”,这说明中国汽车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

  可以说,汽车行业再次位列利润总额最高的行业,不仅不是中国汽车的骄傲,而是耻辱,也再一次将利润外流问题摆在整个行业面前。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资力度,加快零部件产业的升级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汽车行业面前的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本文为原创稿件,作者授权搜狐汽车版权所有)

(责任编辑:翟赫)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