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界有一个相习成俗的“过敏话题”,特不愿意别人说“利润率高”或“高利润”字样,似乎一说就觉得冤枉了汽车企业。这不,近几天有关于此话题的口水仗再次开打,先是有媒体报道说,中国汽车业的利润率依然很高,据此顺带推测说“车价还有降价空间”,云云;紧接着有人出来反驳说,汽车业的客观事实并非如此,记者的上述说法不仅有望风捕影之嫌,而且简直就有些是瞎说。一时间,大家也被搞糊涂了,莫衷一是。
探讨这个问题当然是有前提的。“中国汽车业利润”或“中国汽车利润率”,自然是与“外国汽车业”、或与“中国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利润、利润率为何物?有财务专业知识为证,在此无需赘言。问题的核心只是,中国汽车业究竟比外国的汽车业利润率高还是不高?究竟比国内其他产业的利润率是高还是不高?
本来一个十分专业的问题,只要双方拿出具体数据出来一比较,就能够使公众了然不惑的,可惜大家都拿不出或者不愿意拿出准确的数字,而知道准确数字的人又不站出来或者不屑站出来主持公道。既然争论双方都是凭感觉或者凭某些企业家、某些消费者私下里的表达来发言,笔者也不妨问羊知马地猜上一猜。
笔者的意见是:眼下,中国汽车业的平均利润率,应该比国外多数国家的汽车业平均利润率要高;汽车产业与国内其他骨干产业相比,汽车业的平均利润率至少是名在前列的;至于汽车业内的优势企业,其利润率水平会更高。判断的依据是:
首先,从资本的逐利本性看,既然世界主要汽车企业都千方百计地来到中国投产,千方百计地要在中国加紧扩产,千方百计地要在中国延长合资期限,不是因为它们要到中国市场来做善事,而是要来中国赚钱。资本的嗅觉早已给出了它们在全球比较之后得出的答案:在同等条件下中国市场能赚大钱。这不正说明中国的利润较高么?这样的认识,不是一家跨国公司才有,而是几乎所有跨国公司都有,更是无误的铁证。
优势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会更高。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最新公布的利润数字表明,它有一半的利润来自中国市场,可是,它在中国的总销量不到它在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很显然,只有大众在中国获得的利润率远高于它在其它市场的利润率,才能解释这种数据差异。
其次,前不久国家统计总局发布的《2013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结果证明:汽车业在国内的利润率水平高于其它行业的利润率。在统计的41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指标中,汽车制造业上半年实现了28522.8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1%,在41个行业中排名第4位;同期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总额为2327.1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同期中国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和的9%左右,排名第1。主营收入第4、总利润额第1,不用懂得复杂的数学就一目了然:汽车业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于其它行业。
同样证明这一点的最好例子是:中国各地政府,千方百计地要上汽车项目,争着建汽车产业园区,抢着拉拢汽车集团公司去投资。这样火热的情形,在竞争性行业中极为少见。如果不是汽车行业与其他竞争性行业相比,利润总额规模更大、平均利润率水平更高、更容易出GDP、更容易为政绩加分,全国各地的政府不会如此高度一致。
再次,在中国汽车业的主流优势企业,特别是销量靠前的几大合资公司,都有“加班生产”的事实,也是利润率高的证明。为什么要加班?说明其产品市场销路好。而市场规律告诉我们,市场销路好的产品,要么可以利用供不应求的市场优势地位来赚取超额利润,要么可以通过大量供应优势产品来赚取规模利润,这两条无论哪一条,都是企业在主动掌控利润率而不是被迫接受平均利润率。前些年一直盛传有的合资公司每年员工工资要发20个月甚至更多的,也有公司就对外明说,一年工人只能休息十几天。可以想象,如果利润率水平不是相对较高,公司会采用这样高的加班成本去换取规模市场吗?这部分企业绝对不会为“高利润”喊冤。
看来,为汽车业利薄叫苦的、为利润率喊冤的,一定是那些弱势企业。这也正常,在任何一个竞争性产业,即便平均利润率再高,都会有更赚钱的企业和更不赚钱的企业存在。只是,出于好心地为了这一部分企业的个体的低利润率而否定中国汽车业目前整体的相对较高平均利润率,实在有悖公众的认识,因而无以服众。
(本文为原创稿件,作者授权搜狐汽车版权所有)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