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实质分析--应避免内耗 |
来源:[
新华网
]
|
|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由上海大众主办的《轿车视界》杂志今年第六期发表一篇文章,对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竞争的实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同一资产内部展开竞争很可能变成内耗。
文章说,中国的汽车工业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国有资产占了极大的比重,有的汽车公司是完全国有资产,有的一半是国有资产一半为外资。西方发达国家,汽车工业以私有经济为基础,竞争主要在私有企业之间进行,而私有企业却有较为灵活的自我止损保护机制。因为在竞争中受益或受损最大的是资产所有者,所以同一资产内部一般是不允许竞争的。国有资产内部倘若进行商场如战场的充满杀伤力的竞争,不管谁输谁赢,受到损害的总是国有资产,这样的竞争实际上是内耗,是自相火拼。
当然,在同一资产内部把竞争控制在经营层面上还是被允许的。如上世纪初,美国通用公司内部实行分权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放权和搞活,开创了同一资产内部展开经营性竞争的先例。中国幅员辽阔,汽车工业不可能只搞一种品牌、几种车型。搞多种品牌,与不同跨国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在同一资产内部展开经营性竞争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种竞争,不应该是致对方于死命的恶意拼杀,而是既有统筹决策、合作开发,又有规范竞争、相互促进,目的是共存共荣,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当然总会有一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未能及时止损而停产倒闭,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应该是被国企同行通过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而陷于绝境。国产轿车业必须避免通过自相残杀拼得遍体鳞伤后再去与海外兵团较量,在这一问题上作为国有资产代表的中国政府应该未雨绸缪。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我们的经济专家大多是从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市场经济问题,即只要政府从对经济的直接调节转为间接干预,企业从按政府指令办事转变到按市场信息行动,市场经济就形成了。改革的方针主要集中在简政和放权上,把产供销、人财物诸种权力,由政府部门下放到企业手中,让企业成为自主决策的主体;然后将放权以后多余的机构和官员加以精简,两者结合便是市场经济了。
事实上中国经济中的所谓企业,常常只相当于西方企业中的一个基层单位。拿汽车企业为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一个企业,中国的天津夏利公司也被称为一个企业,实际上两者规模无法相比。通用公司内部包含着许多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下面又有许多汽车厂、设计研究单位、销售和售后服务机构,其中一个汽车厂,其规模就相当于或超过夏利公司。如果让这样一个汽车厂成为自主决策主体,必然会与通用公司的其他汽车厂在利益上发生冲突,要是一个个汽车厂都可以按自己的眼前利益决策,势必会出现无序竞争和激烈内耗,最后只能自我淘汰。所以,这中间有一种极为重要、不该忽略的属于同一资产内的战略管理职能。这部分职能在当代大型企业内部是由其总部承担。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战略管理职能也是有的,是由政府机构来承担,但因战略管理的决策者既非业内人士也非专家,且与企业生死存亡和个人职业前景均无关系,自然不可能做得非常深思熟虑。转换为市场机制后,这一中观决策功能往往缺位。近年来强调集团化,似乎弥补这一中观决策功能,但我国的大多数集团规模仍然很小,依旧难以发挥真正的战略决策重任。
在汽车行业中,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就资产所有者而言是同一的,即国有资产与德国大众资产,这两家企业在中国轿车市场上占半壁江山,应该有共同战略决策,其决策原则应该是以联合开发为主,辅以经营上的友好竞争。上汽集团所属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上海奇瑞,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应该统筹三个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倡协作精神,适当展开有序竞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是国家投入巨大资产的三大汽车工业集团,如果听任其展开价格大战,不仅于国有资产不利,而且是自相残杀的愚蠢行为。政府应作为中间机构,通过集团的联席会议来调整汽车行业的合作与竞争,共同应对入世后国际汽车行业的激烈较量。由于汽车这种产品是由少数几家大厂商所生产,每家厂商的产销量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都很大,如果放任其展开激烈的无序竞争,不但对彼此伤害都很严重,并且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任何国家的汽车市场都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各汽车厂商和集团之间往往更多地采取联合行为以取代单方面的营销决策,争取共同成为市场赢家。我国的汽车行业国有资产占有极大比重,更应该以协作精神排斥无序竞争。
|
|
网站登记 - 我们的客户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00008号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