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就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中提出,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要达到的三大目标是:2010年国内汽车企业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要达到国产汽车销售总量的50%;2010年国内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要跨入世界500强;2010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出口要达到销售总额的40%。 毫无疑问,包括1994年制定的那一部在内,《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本身,争论一直不断,现实是,制定一部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对中国的汽车工业,各方面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汽车产业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汽车产业覆盖范围到底有哪些?如果产前的原材料、产中的制造、产后的物流回收等整个链条都涵盖在这个范围内,那么纯粹的汽车制造为什么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在政策框架下,我们用什么手段来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如何看待“民族汽车工业”和对外资、民资的价值判断?如何协调汽车产业和城市交通?在很多问题得不到共识性的答案前,无论是1994版还是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都不会得到各方面的一致认同。这也就难怪一个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会神神秘秘地仅在极小的范围之内“内部流通”。 所幸有一个判断是各界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中国的汽车消费,已经从“公用”转向了“私用”。最直接的证明是,早几年“奥迪”、“帕萨特”给人们的感觉还是“部长车”、“局长车”,但现在,当你在马路上看见一辆“奥迪A6”时,你最多会想“这小子挺趁钱”而一定不是“不知道他是哪个部长”。 这就使我们有理由更加期待“汽车消费政策”,而不是“产业政策”。 这是因为,第一,当我们对“合资是好是坏”这样的问题还都在争论时,就不可能拿出一个令各方满意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来。第二,如果把汽车产业作为一个链条来看待的话,消费环节要比制造环节更加重要。汽车不像家用电器那种一次投资,其更大的利润产出在使用环节,例如,在制造环节每增加1人就业,就可以带动5-10个服务环节的人员就业。第三,现在看来,中国汽车产业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产能而是服务。有报道说中国2013年的汽车年产量是1700万辆,这一数字的概念是,如果我们没有像日本或者美国那样的汽车消费环境和使用环境的话,到那时我们的汽车速度保证没有步行快。 我们更有理由期待《汽车消费政策》还在于,《汽车消费政策》实际上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补充,从汽车普及的角度看,更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至少有一些情况——例如既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发展环保型汽车,那为什么一些地方却对排量低污染小的汽车使用给予限制——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也许可以避免。 实际上,国家计委早两年曾向有关部门和汽车生产企业下发过《汽车消费政策》征求意见稿,涉及到购车上牌、税费收取及使用、停车管理、汽车使用环境等政策,但由于当时主管部门考虑到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使《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最后不了了之。 据南方一家媒体报道,一位企业高层人士认为,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主要领导相继提出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尽快出台汽车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意味着国内汽车行业将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此时出台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不仅非常及时,而且会把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从汽车进入家庭方面看,《汽车消费政策》的出台,才是中国汽车大发展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