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皓 |
作者:[ 台桂花 ]
来源:[
SOHU汽车
]
|
|
李皓,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很传奇式的人物。1994年,她在德国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1996年,身边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使她最终放弃了免疫生物学研究工作,成为一名环境教育志愿工作者。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特聘她为环境使者。2001年,她建立了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为社会上的公众环境教育工作提供资料。去年年底,该中心获得了2001年度“福特汽车环保奖”二等奖的荣誉。记者近日就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李皓博士。
记者:李皓博士,很多老师反映自己很缺乏环境教育方面的资料,而您所负责的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则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您谈谈中心的具体工作?
李皓: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是国际环境影视集团(TVE)在中国的一个环境教育资料分中心。其前身是国际环境影视集团中国项目EET-PC,该项目启动于1997年。中心通过与多个机构合作来开展工作,目前,中心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经费支持。
我们的具体工作是从国际上引进环保影视资料后,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建立国际环境教育录像资料库,向社会提供环境教育资料片,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记者:您既是环境保护的积极实践者,又是环境教育理念的推广者。现在许多老师有进行环境教育的热情,却苦于找不到很好的教育方法,请您在这方面提一些建议?
李皓:从某种程度而言,老师们开展环境教育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环境教育不能只讲理论,因为其教育效果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的确立,所以,环境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应是很不相同的。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环境”?我发现有一种对环境的定义特别好,很受学生的认同,也能很快帮助学生注意从我做起。这个定义是这么说的:“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这一下子就能使学生包括我们老师自己把眼光放到了自己身边,去观察周围出现的对环境好或者不好的事,于是可发现的东西就很多了,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感到很有趣,也愿意把自己管好。环境教育与其他课程的另一不同之处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正是在“做”中实现的,从一些教学实践中看,无论是小学生,还是研究生,“动手做”都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记者:1996年,您从在实验室搞研究改行开始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了,您认为我国的环境教育有怎样的发展?
李皓:我觉得发展得很好。我们的公众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对环境保护从很陌生到很关心,这种公众意识提高的速度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是没有的。所以,我很乐观,也感到了环境教育中讲科学知识是很起作用的。
记者:您和您的同事所做的工作架起了国际环境教育信息与我国公众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现在,有很多学生是您的崇拜者,您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李皓: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对于学生而言,最关键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环保的眼光,将环境保护渗透进生活的各个层面中。
记者:在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后,中心是否将进行更进一步的环境保护工作?
李皓:是的,我们正在为下一届国际环保电影节的活动做准备工作。获得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影片的翻译,去年4月,有近10万人参加了电影节的活动,我们希望下一届将能做得更好。
|
|
网站登记 - 我们的客户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00008号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