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排名世界第二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迎来了它的百岁华诞。亨利·福特在100年前创办这家私人公司时,尽管失败过两次,但却从未放弃,始终在追寻着他的梦想——“造出让大众都能买得起的汽车”。 结果,他成功了。 从电视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最早的福特汽车,样子挺怪,有点像早年的厢式马车,但却非常实用,其良好的越野性能使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能一往无前,且价格十分低廉,只需280美元就能购得一辆。因此,该车一上市就受到了美国大众的普遍欢迎,当年就卖出了一万多辆。 看着美国人热烈庆祝福特百年华诞的热闹场面,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国产车和新近下发的《汽车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算起来,新中国的汽车工业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细究起来,真正兴旺却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尽管国家发改委下达的通知说:“自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实施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已基本满足国内市场90%的需求,汽车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但令人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却还没有创出一个类似福特这样的世界一流品牌。 较之1994年版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新的征求意见稿中虽然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宽泛了许多,但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路障,其中对于进口车和国产车经销的“分营”限制,就是突出的一例。 按照有关“婆婆”的说法,在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禁令全面解除之前,所有进口车和国产车的经销,无论是什么品牌,都要“各自为战”。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的话,就意味着全国众多的汽车经销商们,将要面临着新一轮的艰难抉择——要么“从一而终”,老老实实地做自家的“儿媳妇”;要么站到洋人一边,投巨资建一家专卖进口车的“洋车行”。 该“婆婆”有所不知,在当今日益细分化和标准化的国内市场中,同一品牌的进口车与国产车之间早就弥合了“裂痕”,譬如奥迪系列,进口车与国产车在各项技术指标方面采用的完全是同一标准,惟一不同的是进口车多了一道关税,价格比国产车稍贵一些。基于这种现实,绝大多数经销商拥护“合营”的方式,亦在情理之中。如果强行把这种平衡打破,不仅会严重损害经销商们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 冷静地看,进口车与国产车“合营”经销好处不少:一是进口车好销,国产车在与进口车合营时可以顺路“沾光”,无论卖多卖少,都对我国汽车国产化的发展有利;二是车型丰富多样,售后服务及时,有利于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和消费群体的逐步扩大;三是有利于防止进口车经销中的“一边倒”倾向,从而也有益于增强经销商的抗风险能力;四是有利于国产车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有的专家认为,现在中国汽车工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资本结构并存的局面。将来中国汽车工业到底如何,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仅靠政策的保护是无法形成国际竞争力的。立足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汽车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只有在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性和兼容性以及全面接轨的前提下,国家的政策才能与国产汽车厂家之间形成市场合力,反之则得不到国际体系和国内市场的认可。 产业政策从来就是各种市场主体和产业内部各种利益代表者博弈的结果,如果一项产业发展政策变成了少数企业谋求市场霸权的工具,我国的汽车工业就将无法应对入世所带来的一系列全球化竞争,在公平的国际市场大舞台上也不会赚取更大的发展资本,更不会具有世界竞争力。正像传媒界的一位同仁所言:“说到底,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要靠市场形成。我们几十年来太擅长画虎成犬的素描式规划,这方面应该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虽然两国的官方最初都参与过规划,但终至放弃。美国政府是主动放弃,日本则是在民众的强烈抵制中废除。” 面对百岁福特,我想,至少有一点应该认清,作为一家私人企业,福特的成功之路绝非是长官意志或保护性政策开拓的结果,特别是当全世界都在面对市场准入的今天,与其在保护性政策上绞尽脑汁,倒不如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指导”,真正调动起国民为中国汽车工业而奋斗的工作热情,力争在国产车百岁华诞到来之前,早日创出令世界为之倾倒的一流品牌。 (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