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交通拥堵称为“国际都市病”,北京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面临着这样的“都市考题”,从1990年到2001年的10年中,北京市市区交通流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5%的速度递增,高峰时间段二环、三环、四环平均每小时每车道通过1666辆至2166辆汽车,接近甚至大于高速公路的饱和汽车量。截至2002年底,北京地铁的运营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一项是满载率世界第一;另一项是单车年均载客量居世界第一。正在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为北京发展建言的委员们就这一话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以李晓松等委员为代表的民建北京市委员会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改善北京市交通状况的几点建议。 李晓松把这些建议归纳为四点,即:一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交通规划的重要作用,按照英国专家汤姆逊的观点,交通用地应占城市中心区用地面积的30%至40%,占郊区面积的20%,北京市通过多年的努力,2001年道路面积已占城市建成区面积12%,但仍低于世界水平。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建立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才能提高城市区域间的空间相对可达性,即“用速度赢得时间,用时间克服空间”,这样有利于在北京市民中树立起“远离闹市,但并不偏远”的居住理念。这种新的居民居住观念对于保护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古城区尤为重要,其深远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二要根据城市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世界各国大城市在城市和交通规划中已经打破了过去的棋盘方格式、环行放射式等传统结构,向着更新更合理的规划结构形式发展,以畅通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交通规划新的理念。三要着力建设大都市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目前,世界各国的大城市几乎都确定了“公共交通为主”的原则,这就是国际大都市交通一体化思想,即:多元的运输方式+综合的交通系统+统一的管理体制,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应以大、中型运能的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客运手段,协调配合低运能的公共电汽车方式,形成结构合理、运能与需求相匹配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四要尽早确定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使北京交通发展的思路由注重偿还历史欠账转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适度超前,由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重,由注重建设转向“建管”并重,由注重建“运输线”转向与“枢纽点”共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