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资金都差了一大截
在资源对比方面,我们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都不是一点半点。搞汽车的行家里手都知道,实际上汽车工业是个资金的无底洞。别说成功几个车型,除非你能永远成功,否则只要有一两个车型失败了,前面的成功就一笔勾销。大家看看美国汽车巨头们的自传就可发现,以他们那样的资本实力,对历史上几个车型的失败还那么耿耿于怀,就可知道这种失败是刻骨铭心的。
“造什么车”其实是瞎懵
在市场和服务上,我们的差距就更大了。我们现在甚至连消费倾向与车型和生产的关系都掌握不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车,什么地方的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车,不是从事市场策略研究的专家说了算,而是技术专家或是领导说了算。这表明,我们的车型策略,如果说不是百分之百的瞎懵,也是有很大程度的瞎懵。撞上一个是一个,先吹一通再说。像夏利汽车发展过程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汽车工业绝不是一个两个。而国内外的销售网络建设,根本是无从谈起,我们还刚刚走进专门店铺销售的门槛,根本不了解国外汽车制造业与销售网络之间的产品关系、品牌关系、金融关系和其他复杂的利益关系。
“汽车专家”害了中国汽车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疲软了几十年,中国自以为是汽车技术专家要承担极大的责任。有一个问题要搞清楚,什么是汽车专家?中国有汽车专家吗?中国有人管理过一家完整而成功的跨国汽车制造公司吗?如果没有,那中国就没有什么汽车专家!在过去,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汽车专家”,做了很多不应该由他们来做的事情,做了很多他们一知半解的事情,甚至左右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政策,才导致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
“七大模式”无一有建设性
再来看看发展模式的对比。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汽车工业走过的路大约可以分成这样几种模式:一是中外合资模式,比如上汽、本田;二是引进模式,比如过去的南汽。引进了技术和产品,但不让人家作主,实际只是为了引进而引进,圈进外商的钱来再说;三是国家投资模式,如一汽,那是国家的重点企业,国家有很大的决定权,不断地输血,不断地加以支撑;四是民间模式,如吉利汽车,靠自己有限的力量,投身于汽车制造;五是装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风险小,但规模也小,如风神汽车就是这样;六是独立自主模式,这种模式过去时代最多,如二汽、南汽,如北京汽车工业的过去,现在看来,这已是传统模式了。七是外商独资模式,这是未来的模式,现在没有,但将来一定会有,因为中国已经加入世贸了。
站在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角度来分析,所有这些模式,没有一个是有建设性意义的。什么是建设性意义呢?至少,我们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市场,要有一个理想的产量规模,要能不断推出受欢迎的车型和服务,当然更要能在较长的时间里去竞争和生存。
遗憾的是,这些发展模式,道路实在是太漫长了。中外合资模式,发展一般比较顺利,但如果脱离开外国人,车型选择、技术体系、设计体系等恐怕都是问题。引进模式不用多说了,那不是办汽车工业,只是想在本地增加投资项目。而国家投资模式,与独立自主模式差别不大,由于底子薄,因此能够存在,甚至能够闹个“窝里横”,就相当不错了。外商独资模式,这是未来要出现的,是人家的东西,与我们谈论的中国汽车工业其实没什么关系,有的只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而民营汽车工业,同样,面临资源问题的限制,是否有发展,还得拼实力,但偏偏就是实力上不济事。最后是装配发展模式,应该说对应中国整体的经济资源来看,恐怕这是最有希望的。(作者:安邦集团研究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