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汽车在咆哮,汽车在咆哮!”
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在全球蔓延,作为资金、技术、人力高度密集的汽车产业深受影响,全球展开的救市活动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汽车产业界的议题。
放眼望去,全球汽车产业哀鸣一片,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业,纷纷传出裁员、减产的坏消息。全球的汽车消费也正遭遇着史上最强的衰退威胁,除了中国等亚太少数地区保持了相对的增长外,其他国家大多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北美、日本、欧洲大多消费主力国家或地区汽车消费都出现了负增长。
日前,摩根士丹利发表的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汽车销量5810万辆,下滑0.3%。在这之前,年初的预计为同比上升3.5%。这将是全世界汽车销量8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全球的汽车产业正在遭受史上最强的挑战,传统的全球汽车“6+3”巨头形势岌岌可危,全球汽车产业未来必定将发生一场大洗牌。
猜想一:全球汽车消费拐入相对衰退期
9月份,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北美车市正饱经沧桑。
9月美国新车销售量为96.4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6.6%,降至17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已经是连续11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预计2008年全年的美国汽车销量将从2007年的1615万辆减至1400万辆左右,这将是15年来的最低水平。北美三大汽车巨头9月份美国市场的同比下滑幅度首当其冲地经受了最大冲击,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的9月份销量同比都出现了负增长,下滑幅度分别达到34%、33%和16%。此外,丰田、本田这两大日本汽车制造巨头在北美市场上也未能幸免,销量双双出现了负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2%、24%。
在欧洲市场上,德国9月新车注册量下降1.5%。英国降21.2%,为连续第5个月下降,是17年来最差的数据水平。西班牙的汽车销量骤降32%,意大利下降了6%。
日本市场的新车消费更是危机四伏,今年4-9月份日本新车销量为241万辆,同比下跌2.7%,创下了1978年以来的最低。今年9月份,日本包括微型车在内新车销量均出现下降。
在俄罗斯汽车市场,8月份汽车销量同比仅增长6%,远远低于7月份的22%。2007年俄罗斯车市近50%的轿车是通过汽车信贷售出的,在今年的贷款规模紧缩之后,形势便急转直下。
此外,中国、巴西、印度等市场同样出现了同比或环比的下滑。8月份巴西共销售汽车42.76万辆,环比减少14%。8月印度乘用车市场销量为9.46万辆,同比下降4.3%。中国市场则继续着同比负增长的局面,1-9月汽车产销总量尽管超过700万辆,但增幅较前8月进一步回落,9月份汽车销售同比下降2.74%。
新华信汽车分析师金永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将对汽车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之前全球汽车价格上涨已经酝酿了危机的可能性。”此外,金永生认为,一旦这场金融海啸持续时间长,或者出现较大规模的经济大萧条,那么汽车消费必定要萧条。
猜想二:豪华车面临最大的生存压力
来自海外最新的消息称,德国高档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奔驰公司计划停产一个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据称,奔驰公司计划从今年12月11日至明年1月11日全线停产。戴姆勒公司23日公布的季度报表显示,公司利润大幅下跌,第三季度当季净利润为2.13亿欧元,远远低于此前分析师预测的8.18亿欧元。
“金融危机正在转化为经济危机,公司主要销售市场因此萎靡不振。情况非常严峻,我们现在处在艰难时刻。”戴姆勒公司总裁迪特·策彻说。
与此同时,德国大众汽车宣布,该公司的斯洛伐克工厂,将面临至少削减全年剩余计划产量10%的窘境,这个工厂正是大众途锐、保时捷卡宴、奥迪Q7这些豪华SUV车型的生产基地。大众汽车还指出,整个斯洛伐克工厂8500名职工的三分之一将会被缩短工作时间,这样的局面将会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同时,这个工厂还将在圣诞节前提前关闭一周。此外,英国的宾利、路虎也宣布实行一周四天工作制。捷豹汽车公司也宣布减产。
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汽车消费拐入相对衰退期之后,豪华车将面临有史以来以来最大的生存压力。由于在北美、欧洲这些豪华车消费最主力地区,受到金融海啸影响,中产阶层的资产大幅缩水,汽车消费能力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高档豪华车品牌的消费更是如此。在中国同样如此,由于从北美引发的这场金融海啸直接波及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包括珠三角和长三角很多城市在内,汽车近期的上牌量大幅度缩水,加上新的消费税调整之后,对于大排量的汽车消费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压,事实上豪华车的前景并不太乐观。
除了奔驰、宝马、奥迪这类豪华车企之外,还有诸如迈巴赫、路虎等个性化的豪华车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困境。
对于外界诟病已久的戴姆勒旗下的迈巴赫高级豪华车品牌,戴姆勒公司CEO蔡澈表示,即便面临很大经营压力,戴姆勒公司不会出售,也不会停止生产。不过,这一说法最终能否坚持下去,还要看迈巴赫未来几年的销量如何。
猜想三:汽车巨头“6+3格局”彻底改变
“实体经济受到影响之后,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汽车行业,历来都如此。”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称。
他认为,这一次不一定会出现1998年时的整体收购可能性,不过,集团下属品牌之间的出售概率是非常大的。比如通用有几个品牌,福特有几个品牌,可能会出售某一个不太好的品牌给其他公司。
徐长明的预测事实上是基于目前全球正在动荡不安的全球汽车产业界。如今,全球的汽车产业格局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面貌。
现在,通用汽车与美国第三大车厂克莱斯勒正洽商合并或合作的可能性。更新的消息则指出,持有克莱斯勒80.1%股权的私募基金Cerberus,近期也开始与其他车厂(包括日产、雷诺)进行谈判,谋求合作或合并的可能。而通用汽车的新闻发言人也称,“不排除和外来资本的合作可能性。”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福特正考虑将旗下沃尔沃汽车品牌出售给德国宝马公司以筹集资金。据消息人士透露,福特与宝马已就沃尔沃出售问题进行了初步会谈。两年之前,福特和宝马曾经就捷豹、路虎合作问题展开过广泛讨论,两者之间的合作基础已经相当深厚。
同时,可能被福特抛售的资产还包括日本马自达品牌。日本NHK电视台引述消息人士称,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福特亦寻求日本企业购入其所持有的马自达部分股份。福特现时持有马自达33.4%的股份,福特有意将其中的20%出售以套现10亿美元。据称,马自达的业务伙伴住友商事集团正考虑买入部分股份,此外印度塔塔汽车集团也可能是潜在买家。
现阶段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金流的问题,关键是看他们目前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度过当前的这一低谷时期。对于第二季度亏损达155亿美元的通用来说,其生存的战略中心便是寻求与其他汽车巨头的合并,要么就是选择破产。如果通用和克莱斯勒一旦合并,或者日产并购克莱斯勒,或者福特出售马自达,那么以往的“6+3”全球汽车格局将彻底改变。
从目前格局来看,北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抱团自救”的可能性最高。此外,长期以来,全球汽车行业已习惯了所谓的“6+3”大格局(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日产联盟及本田、标致雪铁龙和宝马)将发生彻底变化。在金融海啸爆发之前,随着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分家”、事实上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开始渐渐分化,不过最终彻底改变将可能会是在这一次。
猜想四:中国汽车产业将成为全球焦点
在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目前全球看待中国主流的观点是,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在这次全球性金融风暴中再次担任“救世主”的角色。同样,在汽车行业也是一样,在这一次的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汽车产业危机之后,全球汽车的焦点日益集中在中国身上。
从乘用车联席会发布的9月份数据来看,中国乘用车产量达到了55.7万辆,环比大幅增长了34.7%,同比也有3.6%的增长,销量方面达到了54.8万辆,环比增长26.3%,同比小幅增长2.3%。从这些数据来看,在汽车行业,中国市场的表现异于欧美市场的全体下滑,显示了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内需动力。
“谁在未来三年中国市场获得稳定增长空间,将成为决定其世界汽车地位的关键。”一位汽车评论人士如此评价。
除了之前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强有力的关注之外,全球汽车产业也开始渐渐关注中国汽车资本在全球的影响力。之前,有不少海外媒体传出广汽集团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品牌,长丰汽车并购通用悍马品牌等消息也不胫而走。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使得国际眼光日益渴求中国资本的进入。对此,普华永道等国际咨询机构还曾经呼吁过中国汽车产业:“抄底北美汽车产业!”
不过就目前来说,短期之内还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对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无论是一汽、上汽、东风、广汽、北汽,还是奇瑞、吉利们,如果仅仅凭借一己之力,目前显然不具备全盘收购北美三大巨头的实力。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认为,目前整体收购或部分收购的可能性比较大的企业仍然在发达国家,譬如印度、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如果要收购,依然将面临很大的收购后的压力。
猜想五: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将超10%
在全球汽车市场面临萎缩,中国成为全球焦点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将成为这场金融海啸的一个焦点。
毫无疑问,包括正遭遇困境的北美三大汽车巨头以及欧洲、日本、韩国等汽车强国在内,它们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战略,以渴求在汽车工业历史上展开一场新的竞赛。随着油价的未来不可避免的上涨,以及汽车使用成本剧增等难题出现,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将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最近还有报告指出,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间,汽车制造商的混合动力系统的成本将会大幅下降,这是所有厂家最头疼的难题。近日,摩根大通在一份公布的报告中就指出:“汽车制造商生产混合动力系统的成本有望下降67%之多。”同时,报告中还预测全球汽车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型在未来的十年间有望达到年销售960万辆的水平,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将达到10.2%。
蛋糕很高,够有诱惑力吧?毫无疑问,这场新的新能源汽车革命也离不开中国。
新华信汽车分析师金永生认为,这一场金融海啸或许会是中国本土汽车厂家的最大机遇。相对来说,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比较稳健,能够保证中国本土汽车厂家短期之内不会受到太多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此外,借助汽车产业的这一轮技术革命升级,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并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此外,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实现能源和环境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突破点。从发展的步伐来看,中国汽车新能源技术的积累和国际相比,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这样说,两者几乎是从同一起跑线开始的。
当北美、欧洲的汽车巨头们自顾不暇的时候,中国的本土汽车厂家将有可能把握好这场历史机遇。科技部在“十五”国家“86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重大专项研究。并明确任务:建立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技术平台;实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推动纯电动汽车在特定区域的商业化运作。这意味着中国希望同时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目前,包括比亚迪、奇瑞、东风、上汽、广汽等都有实质性的一些战略突破。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对于新能源车型的税收等游说政策也非常期待,国家将会在各方面资源配套上给予新能源技术最大的支持,因此在我们看来,中国的汽车产业将极有可能借助于这场金融海啸危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并且把握好这场史无前例的机遇以“翻身”。
猜想六:汽车“海归”将掀起回国潮
近两个月来,包括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汽车在内的多家海外汽车巨头加快裁员减产步伐。
近日,通用汽车发言人称,因需求放缓,通用汽车将裁减1500名密西根和特拉华州工厂的时薪工人。克莱斯勒之前则宣布将于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000人左右。
欧洲和日本汽车巨头也加入了裁员、停产大军。欧洲汽车巨头菲亚特集团打算延长梅尔菲和米拉费欧丽地区的工厂停产周期,并计划11月将卡西诺工厂停产两周。福特汽车欧洲公司总裁John Flefunction(iterator) { var result; this.each(function(value, index) { value = (iterator || Prototype.K)(value, index); if (result == undefined || value < result) result = value; }); return result; }g表示:福特将在欧洲减产10%至15%。全球卡车巨头瑞典沃尔沃集团卡车公司开始了减产裁员计划:取消两年前在瑞典和比利时卡车厂增设的夜班,且裁减1400名员工。与此同时,瑞典沃尔沃集团卡车公司开始实施紧缩开支的计划。
此外,一向有免疫力的丰田汽车甚至冻结了新人录用计划,且将日本国内工厂员工裁减近两成以上,从3月底约为8800人,锐减至9月底的6800人;其中近3个月裁减了近1500人。
随着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链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以及传统汽车巨头本身科研方面的预算减少,全球汽车产业的高端技术人才的转移势不可挡,中国将必然地成为全球汽车高端人才的会集地之一。北美汽车濒临破产之时,这无疑将让很多优秀的汽车人才失业。因此,中国的汽车企业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招揽全球汽车高端人才。可以预见到的是:汽车产业必然会像IT产业一样,未来几年之内,中国必定将掀起一股汽车“海归”的回国高潮。
记者手记
30年太长,活在当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前中国的汽车是什么样的,如今呢?
对于汽车来说,30年太长了。30年以后的事情,太遥远,我都懒得去想。
但是,30年之内,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必定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或许,这场变革会由中国主导,也或许这场中国主导的变革会像今天华尔街的金融海啸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只不过,来自中国的会是个好消息,来自北美的则是个坏消息。
如今,在金融海啸的无情施虐下,全球汽车的消费大受打击。事实上,冷静点来看,除了金融海啸,更大的威胁还在于燃油的成本越来越高。尽管短期来看,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暴跌到70美元/桶左右,但是从长期来看,飙升到150美元一桶那是必然。届时,中国的油价涨到20元一升,你的车如果依旧像现在这样“喝的是汽油”,那你还开得起吗?
不仅仅我这个人中国人在“杞人忧天”,最近各国都将发展新能源提上日程。近日,小布什政府通过了一项名为H.R.6323的法案,旨在大力支持该国新能源重卡的发展;萨科奇政府近期也拨款4亿美元资助新能源汽车产业;荷兰政府对于低排放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也高达4000万欧元……
新能源的研发绝对将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汽车产业大变局。中国如果慢了一步,就肯定没有机会了。
其实呢,对本土汽车企业来说,看看全球汽车的未来趋势,所有的目光焦点都盯紧着中国。中国的汽车市场潜力和魅力无限,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学着点,千万别兜一大圈子,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还是这句话,30年太长,活在当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