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交通 > 汽车交通评论

公车改革:从来不缺路径 只缺决心和信心

2013年06月14日07:2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惠铭生

  ◎惠铭生

  从第一个“吃螃蟹”的黑龙江大庆市开始,到湖北老河口车改的“一步到位”,再到轰动全国的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的“昙花一现”以及北京市个别乡镇试水车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公车制度试点改革,但能够长效坚持的只是少数,多数试点受多重因素影响或“夭折”,或停滞不前,甚至一些试点已出现公车“回潮”。

  有人说,“中国式车改”堪称“世界级难题”,为何?因为从1994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至今,公车改革探索已将近20个年头。这么多年来,公车改革声浪越猛,超标超编车越是“高歌猛进”,以一组数据为例,目前我国每年公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各地超编和超标公车已呈泛滥趋势。

  在笔者看来,“中国式车改”,又堪称“世界级玩笑”,为何?因为谁坐车、谁改革,这样的游戏规则根本靠不住。制定车改方案的人,都是坐公车的人,他们自然反对公车改革,即便作出车改的姿态,也只能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这种车改游戏不改变,即便再过若干年,车改还将难以撼动某些人“自利”的本质。

  所以说,不管是减少公车试点改革,还是货币化补贴式车改,抑或是规定级别配车资格等等,最终的结果,要么是“光试不推”,要么是受挫、夭折、回潮……总之,车改的花架子摆弄了不少,但殊途同归——多年来,一边是全国上下,年年喊破嗓子要 “车改”;一边却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甩开膀子”滥购滥用公车,公车超标超编等违规问题依然严重。

  公车改革年年喊,年年停滞不前,症结在哪?这或许是公众疑惑不解的地方。

  其实,公车改革的路径有很多,比如,行政部门挥刀自断尾巴,自我改革。但实践证明:此路不通。因为公车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种职权待遇,若想自我推进公车改革,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动手术”,焉能下得了刀子?若说试点改革,此路更不通——站在领导干部角度上,“谁改革谁吃亏”,这是不争的事实,有这种心理作祟,公车改革当然寸步难行。

  有人建议,公车改革理应全民参与!即让不坐车的人制定“车改”游戏规则。这个主意好,但中看不中用!百姓监督、媒体监督,乃至人大监督,这些外界对行政部门公车改革的监督,说起来很重要,而且也有法可依,但操作起来难有“抓手”,具体实行很“务虚”。

  那么,公车改革成功的路径到底在哪?很简单,在于高层的制度设计和政策统筹。即从中央到地方,公车改革模式来个“一刀切”,或者效仿韩国、日本,直接大幅度裁减公车数量。如首尔市将公车数量减少到47辆,其中给行政长官配备的 “官车”仅有4辆:市长1辆,3位副市长各一辆。东京一辖区3500名公务员配4辆车,连区长都骑车上班……试想,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我看,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公车改革,缺少的从来不是路径,而是决心和信心。

  与“餐桌腐败”一样,公众对公车泛滥、乱用诟病已久!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但必须逾越。公车改革已经不能再扯皮下去、耗下去了——政府的公信不能耗,财政消费不能耗。用公车改革的成功取信于民,这个代价,值!

(责任编辑:杜纪栋)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