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国现代合资 北京进军轿车业会挤兑谁 |
作者:[ 程远 ]
来源:[
经济日报
]
|
|
最近,中国汽车行业里最值得关注的大事,除了天汽一汽重组案外,就该算北京汽车控股公司与韩国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合资,组建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进军轿车产业了。根据协议,合资公司初期投资2.5亿美元,规模5万辆,双方股比各占50%,生产现代第四代索纳塔和伊兰特的最新年度车型,今年底开始出车,明年初投放市场,2005年就要达到20万辆轿车,20万台发动机和10万台变速箱能力。从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来说,后者的意义可能更要远远超过前者。
北京上轿车项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早在九十年代前期,北京的轻型车上不去,吉普车又显现颓势,他们就想转产轿车。这时恰逢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视察北京吉普公司,在纠正“三大三小”的提法不科学时指出:“轿车企业没有小的。”北京的同志们理解为是支持他们上轿车,甚至“秘密”地将样车都打造出来了。但是终因不符合计划经济的统一布局,他们的轿车计划流产了。
当然不批准北京上轿车,主管部门自然也有道理:你轻型车和吉普车项目一个都没有搞好,怎么能再给你一个轿车项目呢?但是此后北京汽车就一路下滑,由全国第二位沦落到第六位,而且前景黯淡,看不到希望。
北京汽车工业由盛转衰,可以指责的地方固然很多,比如投资力度不够,产品过于分散,资源太不集中,五大龙头各行其是,甚至政府重视不够,决策议而不决等等,但是作为一家独立的汽车公司,没有轿车,单靠越野车或轻型车拼杀,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这是汽车工业的一条普遍规律。美国吉普公司被美国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辗转收购,五十铃公司最终投靠通用,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上轿车项目,北京汽车工业必死无疑,只是时间早晚的事。还可以设想,如果1980年代中期我国没有启动轿车工业,今天中国汽车工业也就没有了“入世的烦恼”,大家一起买进口车就是了。
作为首都,北京自然可以选择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华盛顿就是个例子。但是一个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没有相应的经济总量支撑,是不可思议的,单单就业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况且北京定位还要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北京必须选择发展污染小、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除了汽车工业,可以说北京别无选择。实际上,北京上轿车的心思,从来就没有凉过,特别是北京汽车公司这一届班子组建后,更是打着“盘活存量”的幌子,紧锣密鼓地操作轿车项目,流产了的雷诺合资,就是一个证明。
此外,北京开放度高,不仅汽车销售独占全国销量的十分之一,轿车占了七分之一,而且人力资源丰富,国外的资本和“知本”都愿意进入,可以说具有发展汽车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人甚至断言,如果我们不在北京发展轿车,有朝一日,外商将会选择在北京建独资企业生产轿车。因此北京上轿车是必然的。
出人意料的是,此次他们的动作如此之快,真给人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从去年底传闻两家有接触,到今年5月28日正式签约,前后不过半年多时间就全部“搞掂”。与其说是双方的效率高,还不如说是大家的心情迫切,急不可待。仔细分析双方态势,就会觉得他们的结合,虽不能说是珠联璧合,也确是门当户对。数数国外有实力的大汽车公司,几乎悉数已进了中国,而中国能有条件上轿车的地方,也就剩下北京了。大家都认识到“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所以是一拍即合,而且把节奏安排得如此紧张。
北京发展轿车确实有其独特的有利条件,但是又确实错过了良机。虽然大家公认中国是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但是不可能迅速扩张到与欧美并肩齐立。与市场发育相比,现有生产能力已大大富余,企业杀得你死我活。入世以后,想借助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难度很大。迟到的北京轿车,虎口夺食,实属不易。虽说北京1958年就造出了中国最早的一辆轿车“井冈山”,但那毕竟不是轿车产业,北京缺乏造轿车的经验,而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北京与现代虽说是一拍即合,反映了彼此的诚意,但双方真正的磨合,也需要时间。索纳塔和伊兰特从排量看,都属于中级车,市场定位似乎分别瞄准的是桑塔纳、宝来、风神和帕萨特、雅阁,据说两车性能都不错,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无法与上述各车匹敌。当然现代车有一“杀手锏”:低价,在相同性能的前提下,现代可以把价格做的比谁都低。北京现代轿车能不能一鸣惊人,还要拭目以待。
|
|
网站登记 - 我们的客户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00008号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